社会上的人们总是对学霸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比如认为他们把人生都奉献给了学习,每天恨不得住在图书馆里,成天和书打交道,不善交际等,认为学习之外他们一定是木讷、不苟言笑、缺少生活乐趣的。
但这些想法只是人们的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已。实际上,人们对学霸缺乏明确的定义。
可到底怎样才算是学霸呢?
如果是以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和长度来衡量的话,那么全国高三的学生都可以算是学霸了;可是要以学习的效果来衡量的话,那么“我”认识的学霸恰恰很少有挑灯鏖战型的。
在清北大学的一些学霸的特点:那些靠在题海书里死记硬背、苦苦挣扎出来的学生,只能属于最末一级的学霸。这种所谓的“学霸”,基本到了大学阶段都会遭遇很大的挫折——人际交往不行、死记硬背又难以获得成功,会逐渐从优等生沦为平庸。
那些值得认可的真正的学霸,应该是依靠长期摸索学习习惯和磨炼出高效的学习方法而取得胜利。驱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因素不是分数,而是对未知的渴望和好奇。他们会遵从这些原始的驱动力,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至于成绩,sorry,成绩不过是他们在孜孜以求的道路上应运而生的副产品罢了,从来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你要知道,学习从来都只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和工具,从来都不是一种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有些人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学好,有些人却始终不得要领呢?学习,其实是一种成功经验的积累。
对于已经掌握了正确方法的人来说,学习新知识,无非就是将原先正确的方法变通一下,然后适用于新的领域;而对于那些始终都没掌握过正确方法的人来说,却是非常辛苦的,每次学习新东西都要不停的试错,可能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别人多数倍,却始终在正确道路外徘徊。
以下学习的经验总结:
(1)提前准备
(2)专心致志地学十分钟比抓耳挠腮的学半小时效果好
(3)高效而不是长时间的复习回顾要点
(4)对于任何阅读学习而言,应该把书读薄
(5)和对手讨论合作,而不是闭门造车
在绝大部分学校里,同班同学到了高三就会进入备战敌对状态,仿佛昔日的同学都是敌人和对手,只要自己不把学习心得分享给别人,不给别人答疑解惑,就能守住自己的独门制胜秘籍似的。
“让目之所及的对手变弱,并不能有效的保卫你的人身安全。当你的对手更加庞大而未知时,和身边的人一起联合打拼,提高自己的武力,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6)让强者成为度量尺,让弱者成为测缺仪
当你在一个领域内处于不上不下的地位时,应给找一个能时时偷偷观察学习的目标,而不是跑过去问:“把你的笔记借给我……”想要进步,就不能闭门造车的找问题,而是要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与不同。
(7)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反复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有这种情况:一种理论已经学了,却怎么也弄不透彻,书也看了不少,就是不能彻底搞懂它。这种情况就不要执着于它,暂时搁置它,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可能就大彻大悟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领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会令你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对知识的最终掌握,却是随着年龄、阅历及整体认识沉淀积累后,一个自然而言的过程。
(8)战胜停滞平台期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甚至是减肥,都会遭遇平台停滞期,这时无论你怎样付出努力,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可能退步了。这时我要恭喜你,这正是你实现质变飞跃前的瓶颈期。只要在绝望中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实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如果你花费很多时间还是收效甚微,那就说明你的方法不正确,或者连基本功都有漏洞,这时候你就要返回去,再花些时间检视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条路上没有什么捷径,但正确的方法可以让你开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