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杨老师讲的《群体之我——意义之根》这节课听了又听,在这节课中解决了我在我的成长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先梳理一下我理解的东西。上节课了解了笛卡尔发现的心灵主体,“我思故我在”,心灵是怀疑一切的主体承担者,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本节课老师讲了胡塞尔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现心灵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有现象,心灵的本质不是静止不动的实在,而是意向性的,永远都在指向某个对象,这个意向活动就是赋予意义的活动。人和对象之间的赋意活动,让“我”得以显现出来,也正是这个过程,让客观的对象或者知识跟我们自身结合在一起。在此更理解了董老师在高端课上讲的第三道门,“世事如何全在于你怎么想”——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事件的意义是人赋予的。
意义就是意向主体与意向对象在情感中的关系程度,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让人与人之间有赋意的活动。人借由赋予意义的活动,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产生一些共同的东西,“我”是有社会属性的。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越强,存在感或者意义感就越强,人走向社会,了解世界的意向活动越活跃。人与人之间情感断裂,情感互动模式出问题,导致人无法完成社会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所以人的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意义之根。
当老师讲,意向活动弱,情感越匮乏,外在会表现为占有,控制,抱怨,要求。我就想到我之前特别喜欢买珠宝首饰,这些东西已经很多了,还要买,买回来也不怎么带,但自己有些管不住自己。我也纳闷,也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不理解自己的这些行为,在这里找到答案了,我在情感上的匮乏,导致了我想用这些东西填满。
学习到现在, 再想想,我从小到大交朋友会表现出更多的理智大于感情 ,我会从对方的言谈举止来判断我要不要跟她们一起玩。从上小学到中学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我换过好几个地方和学校。往往离开以前的学校和朋友后也就不再联系了,自己给自己的解释是人走茶凉,这也反映出我是在用理智对待感情的吧。其实,我内心特别想交朋友,可一直面对自己的现状,朋友少,还是耿耿于怀的,感觉特别特别孤独 ,无意义感有时也会有。
结婚后在和爱人相处时,我一直以来,都是控制,要求,抱怨多。爱人人很好,在这方面也是尽量包容我,无条件的接纳我!
在孩子的问题出现后,通过学习才知道了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慢慢才走在了自我成长的路上。现在学习有些如饥似渴的感觉,也体会到了学习成长改变自己是“勇敢者的游戏”的这种感觉!
首先在和爱人相处上,我每天都在记录他的优点,之前不是他没有,是我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不仅要记录,更要用心去感受这种美好。他对工作的责任心,同时还有责任范围内很大的灵活性;他的朋友为什么对他都会很真挚,有需要时为什么都会尽心尽力,这不都反映出了爱人的人格魅力么!
现在再和新老朋友相处时,要多看优点,去掉功利心,用心去对待友谊,遇事先赋予正面意。有事需要麻烦别人的时候,别不好意思开口,也借用这样一句话“你这样做,也是在成全别人”!遇到朋友需要帮助的,尽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不了的坦然告知。
世俗生活中,人与人的相遇都是缘份,善待对方,也就善待了自己!出门遇到人,面带微笑打个招呼,问声好,不费时间也不费力,还能留下好印象,多好啊!关于做公益,只要时间允许我都是积极参与,后来觉得不必刻意去做一些什么,走在马路上或者旅游景点,见到掉在地上的果皮纸屑,随手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下雪天看到路人骑车摔倒了,上前搀扶一下;在院里散步,看到有人没有拿门卡进不来大门,随手刷一下卡,与人方便!施爱的人是更快乐的,我愿意做一个这样快乐简单的人!祝福我每天都是美好的样子!每天都是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