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栈工厂
1. 先看一个问题
请思考30秒想想以下代码输出的内容是多少?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unsafe"
)
type S1 struct {
A byte
B int64
C byte
}
type S2 struct {
A byte
C byte
B int64
}
func main() {
s1 := S1{}
fmt.Printf("S1.A size: %d\n", unsafe.Sizeof(s1.A))
fmt.Printf("S1.B size: %d\n", unsafe.Sizeof(s1.B))
fmt.Printf("S1.C size: %d\n", unsafe.Sizeof(s1.C))
fmt.Printf("S1 size: %d\n\n", unsafe.Sizeof(s1))
s2 := S2{}
fmt.Printf("S2.A size: %d\n", unsafe.Sizeof(s2.A))
fmt.Printf("S2.B size: %d\n", unsafe.Sizeof(s2.B))
fmt.Printf("S2.C size: %d\n", unsafe.Sizeof(s2.C))
fmt.Printf("S2 size: %d\n", unsafe.Sizeof(s2))
}
执行后代码输出:
S1.A size: 1
S1.B size: 8
S1.C size: 1
S1 size: 24
S2.A size: 1
S2.B size: 8
S2.C size: 1
S2 size: 16
你或许会疑问,为什么S1和S2所占存储空间不仅不是A、B、C总和10而且S1和S2所占空间也各不一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内存对齐"。
2. 什么是内存对齐?
在计算机中,CPU通过特定的指令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由于CPU访问内存已得到数据的时间要比执行指令花费的时间多得多,因此在CPU内部提供了一些通用寄存器用来暂存从内存中加载到的数据,CPU一次读取的数据量为一个字,字的位数我们称之为字长,因此字长的大小直接决定了CPU一次能处理的数据量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字长越大,CPU性能越高,我们熟知的64位计算机就表示CPU一次能处理的数据量为64位即8字节。
因此,所谓内存对齐就是计算机将内存中的数据按照一个字的长度(即:CPU数据处理单位)进行对齐,保证CPU以高效的方式精确读取到所需要的数据。
3. 为什么要内存对齐?
3.1 提高性能
如果CPU不按照块(字)去读取数据,而是按照字节去读取数据,那么CPU读取一个int64值就需要读取8次,效率很低,所以最终CPU被设计一次读取一个字长的数据,内存的基本存储结构如下:
如果不进行内存对齐的话,一个int64在内存中的存储位置很可能像下面这样:
这样的话,CPU就需要读取两次才能完成这个int64值的读取操作,而进行内存对齐后,保证每个变量的值都存储在整数倍机器字长的内存地址上,最小化CPU内存读取次数,提高效率。
3.2 避免出错
不是所有的硬件平台都能访问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数据的;某些硬件平台只能在某些地址处取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否则抛出硬件异常,出现错误。
4. 问题解答
了解内存对齐后,我们再看文章开始我们说道的那题,在我的64位计算机环境中,S1和S2在内存中的大致位置如下图所示:
所以,最后S1所占的内存空间为24字节,S2所占空间为16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