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威尔的童年很悲惨,他从小是孤儿,他所在的寄宿家庭一直虐待他,他的继父总是暴打他……这样的原生家庭给他内心带来的就是暴力,孤独,自卑的心理特质。
他虽然是数学天才,但是他打架,偷窃,泡吧,交了一帮混混朋友,甘愿去做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建筑工人,也不愿去国安局或是其他企业做一份体面有前途的工作。他内心防御性极强,即便兰博教授请了很多心理学者试图攻破他,挽救他,但是都失败了,并且遭到了他的戏谑,让所有人扼腕叹息。
西恩出现之前,蓝勃教授作为威尔的伯乐,对威尔的帮助足以让他摆脱当时的生活状态,但是伯乐不一定是知己。蓝勃教授的盛情并没有赢得威尔的真心,因为在蓝勃心里威尔只是“幸运”的普通人,他想要的其实是威尔的天才大脑,这一点让威尔极其反感,矛盾因此而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当看到史凯兰和威尔在商店里亲昵的笑容时,我觉得和或许爱情可以解决威尔的心理问题,但是我还是低估了威尔的心理防御程度。
威尔和史凯兰谈恋爱时,他始终戴着面具,他建立起厚厚的心理城墙,他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可以配的上她的外壳。他的内心一直认为那个真实的自己配不上这么优秀的姑娘,所以当史凯兰想要与他定终身时,他退缩了。
“这是在撒谎,如果她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离开你”他内心的声音否定了自己,所以他决绝地说出了“我不爱你”这句话。
看到这里,我和大多数观众的感觉一样,认为上帝对威尔很不公平,既赐予他天才头脑,又让他玩世不恭。但是当西恩出现的时候,威尔的人生又出现了转机。
威尔攻破西恩心理防御机制这一过程是这部电影最为精彩的部分。
刚开始威尔通过一幅画试图对抗西恩,反客为主。西恩惊讶,愤怒,直至大打出手,源于威尔的年少无知,狂妄自大。我本以为西恩会放弃威尔,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心理攻防战。
西恩追求平等对话,其他心理医生惶恐地掩饰自己,而西恩坦率地表达自己。因此他成功地跨过威尔的第一道防线,整部影片也随着二人的心理交锋而高潮迭起,愈加动人起来。
看过影片的人大概都对西恩的一段话印象深刻:“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我问你艺术,你可能会告诉我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可是你不曾去过西斯廷教堂,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美丽的壁画……”那一刻,威尔被震动了,这个用狂妄包裹脆弱、用书本代替交流的孩子一瞬间被戳破假面,只剩下一颗赤裸裸的心在微颤,在犹豫,在渐醒。那一刻,观影的我也被震动了,这样锋利的话语让每一个年少轻狂的青年都会感到害怕,在这个信息狂飙的时代里,我们是否正在洋洋得意地遗失着自我?我们又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从开始的一言不发到后来的彼此倾诉,从开始的一场对弈到后来的相互触动,威尔的心就像一杯被调和的咖啡,渐渐由苦涩走向甘甜。“这不是你的错”当言语击打尘封已久的心扉,那个设防的孩子终于在此刻完全地解放出来,他扑进他的怀里,像孩子扑向父亲。特写镜头给他颤动的发,暴起的筋,释放的泪。这是“假装”多年后的被撕裂,威尔终于自己主动将所有防备统统卸下,真正地相信一个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威尔拥有一群好朋友。休息时,和查克两人站一起抽烟聊天。查克说,你有才华却不去用再说什么都是一派胡言,如果20年后你还陪着我在这干活,跑到我家来看电视我就杀了你的,我肯定会的。我们每天一起干活,去酒吧鬼混,是很快活,但你知道,我最期待的是什么吗?是每天下车到敲你家门中间那十秒钟,我很想有一天我敲门发现你离去了,没有告别没有电话一声不响的离去了。所谓诤友也就是如此了,与学历无关,只与感情有关,是那个真心为你着想的朋友。
看完电影,有所感悟。人过一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对于威尔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天赋,伯乐,知己,爱情,友情,亲情,这部电影将这些我们生活必需品杂糅在一起就是要告诉我们,见天地,见众生也许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这不是你的错”背后的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