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中最让人惊奇的,不是“时间统计法”,而是柳比歇夫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确定了人生目标,他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他的一切方法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创造出来的,包括但不限于时间统计、文档编号、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组织材料、月度总结和年度时间分析报告。这些方法本身没有神奇之处,就像山一直都在那儿。普通人柳比歇夫给这些普通的方法加上了56年的时间魔法,一切就变得不再平凡。他创造了奇迹。
作者格拉宁在回顾柳比歇夫的一生、分析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的原因以后,强调了一点: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通过柳比歇夫,我们发现: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缺乏目标支撑的时间统计只是徒有其形。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学习了“时间统计法”,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没有任何效果。这就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被掩盖的、被忽略的关键信息:我们在进行时间统计时,是否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想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不存在某种神奇的方法,可以让人很快取得显著成就。真正能让我们超越自己的,是明确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心无旁骛地前进。真正神奇的是那个56年,试问我们可以坚持多久?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柳比歇夫。万一目标没有可能达成或是根本无法实现,万一目标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呢?几十年过去了,年华虚度,目标变成虚幻。这就是用自己的未来、才华和希望进行的一场豪赌。现实中,不缺少这样的人,没有达到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幻想家”,最终无声无息的死去。面对可能的失败,我们是否干脆就躺着不动,说起来至少没有瞎折腾。这对大多数人是一种警示:是否愿意承担失败的后果;确定目标时,是否做好了为之奉献牺牲的准备;在此之后,是否能够一直忠于自己的选择,把所有可能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
我们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却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时间和能量是守恒的。如果想在短期内获得改变,每天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成倍增加;如果每天可供利用的时间有限,那只能把目标实现期限相应延长,在漫长的过程中孜孜不倦地朝着既定目标靠拢。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间统计等有助于提升效率的方法,才有现实意义。
柳比歇夫也不是一下子成为他最终呈现的那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他用一生的时间来不断超越自我。我们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柳神,但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已经逝去的时间不必懊悔,剩余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好好思考自己怎样度过一生,然后再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方法。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园子东角一棵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