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读《中国文学史》,也许有人会说,文学这些东西,对工作的帮助很小,或者在短期内很难变现。
其实,喜欢是一回事,有没有用是另外一回事。
在海尔工作,习惯上把洗衣机产业称作“洗护”产业,一改之前“洗涤”的叫法。实际上,这一字之差,有很多的改变。洗护更多的是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洗涤则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单纯的去盈利和洗衣服。洗护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洗涤则是冰冷的,是自我的。洗护更注重对衣物护理的关注,洗涤则只针对洗干净衣服的关注。
一念之间,更注重人,更注重衣物,更注重护理,霄壤之别。那么我们也一起来看看《中国文学史》里那些关于衣服有温度的诗句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温饱从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管仲如是说,马斯洛也如是说。衣、食、住、行,穿放在最前面。原始人茹毛饮血,以树叶蔽体,衣服的概念逐渐就有了。它就承载了遮羞的作用,同时,人有了羞耻意识,也就从野兽中分离出来,逐渐走向文明。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游子思亲的话题,在中国诗词中也是百谈不厌的话题。怀揣梦想的游子,或远出求学,或追逐仕途,或贬谪他乡……但总离不开母亲温暖的双手,“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出发前,用细细的针脚,密密的织补着游子身上的衣服。即便是破旧寒碜,那衣服上的针脚,也在倔强的支撑游子的尊严!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远行的游子,思乡成了一种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是家乡的代表,古人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月光就调皮地洒在砧板上怎么也赶不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与衣服,与捣衣,与月光相勾连,怎么也拂不去对家乡的思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游子思成功名,贤主思求贤才。衿,就是襟,衣领的意思。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借指女子表达对恋人的爱意,引申为明主渴求贤才。衣服的含义,又多了一层深刻的思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您一样也有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军民上下一心的气概,竟然在衣服上表现淋漓尽致,想必他们心中,已是战旗猎猎,威风赫赫。战袍耀耀,金鼓鸣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生于如今的时代,温饱早已不是问题。思亲思乡,也被高度发达的通信和交通所改善。就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离别的情愫,已远没有之前那么浓厚。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更美,更自信,更从容的自己。“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中国文学史中的衣服,我仅仅提到了很少的几类,或谈温饱、或谈思亲、或谈思乡、或谈求贤、或谈报国。
有人美如斯,有衣护斯人。
绚烂文学史,悠悠洗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