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切真实的悲剧都仍然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平凡性是它们的本质,诗意的美化必然导致歪曲。
“生活还会继续,但你弄丢了一块金子”看到德顺老汉对高加林说这段话时,我哭了。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农民高加林的半生起伏为线索,描绘了高加林与农村妇女巧珍和城市女孩黄亚萍的爱情纠葛。高加林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农村当了一个教师,他为此很兴奋,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被有权势的另一毕业生给顶替了,在他颓废伤心之际,巧珍以自己对他纯粹而又温暖的爱陪他度过了那段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他们在一起了,但高加林并未因此而丢弃走出乡村奔向更广阔的世界的梦想。在机会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进入城市成了一名通讯员,并且和高中同学黄亚萍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抉择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彷徨,最后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选择了自己觉得更为理想的爱情。然而生活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因人举报而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黄亚萍的爱情,当他走进熟悉的乡村时,巧珍也已经和别人结婚了。他哭着发现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几年前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把他看成一个当代陈世美的故事,在心里仇恨高加林,并为他最后的结局而暗自得意,认为这样的负心汉有这样的结局是大快人心的。的确,从巧珍对他纯粹的爱出发,他确实算是一个负心汉。巧珍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没有文化但却不俗气,而且水灵漂亮,在高加林虽然自卑却不自贱,即使是高加林暗示她分手时,她不哭不闹默默离开,她对高加林有恨却无怨,然而更多的是心疼,甚至在高加林回来农村时乞求学校负责人能够继续让高加林教书。她对高加林爱得如此至真至纯。高加林怎么可以这样对她?
那时的眼睛只看到了巧珍的真却忽略了高加林的真,作为一个世世代代在贫困线下挣扎的农村人,高加林上过学,有了文化,他对痛苦有了更深的意识,而且他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摆脱苦难还是坚持梦想,他都有一份深深的城市情结,他想走出去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他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也是如此真实。她真的喜欢巧珍,但比起农村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倾向于和懂文学知物理的黄亚萍讨论人生更是无可厚非。但现实给予高加林的力量,远远不能将爱情与梦想同时抓住,而他选择了梦想。我们可以不喜欢他的负心,可却能理解他的选择。
人生,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共同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从矛盾中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一切后果。
巧珍爱高加林,也就包含了失去这一选项,但失恋后她顽强地挺下来,并且继续乐观地生活,正如她所表明,“我要把日子过下去,还要生几个娃娃,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没念过书的农民和有文化的高加林,巧珍和黄亚萍,农村和城市,南方和北方,甚至于高加林的强悍与他父亲的软弱,无一不是对比与选择,正是这些选择让高加林完成了他灵魂的一次蜕变。
读这部小说,让我感到残酷,但黑暗中又隐约透着一股光,高加林身上固然有其病症和弱点,但更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作为一个文化人想要奔向广阔世界的追求,对于城市生活的真实渴望与追求理想爱情的浪漫,这些都是高加林身上闪光的地方。相反,他对于选择的无奈,恰恰展示了时代的弊病,也许作者想透过高加林的人生,让我们看到时代对于知识青年的安置而知识青年又如何反作用于那个时代,微弱的力量,在那个荒芜而又百废待兴的时代,正在悄悄地萌芽。
在这部小说中,路遥不像是一个作者,反而更像是一个农民,仿佛在唠家常中向我们讲了一个不知是谁的儿子的人生。他经历了几次选择,虽然每次都足以改变他的命运,然而最终却功亏一篑,农民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在路遥的笔下显得似乎无法摆脱。也许,一个作者无论怎样都不能超越时代太多,但是为我们展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已经做到了。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我们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是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最后我们看到,无论是高加林和巧珍失去了彼此,还是黄亚萍和高加林的理想爱情化为泡影,生活都在继续,他们仍然满怀希望地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