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如我慧
这几天雾霾很重,人的心也蒙了层厚厚的灰,加上今天连绵的小雨,潮湿在蔓延。看了好报同学写的《无声的告白》读后感,也让我想起了大学里一个自杀的校友。虽然我没有读过《无声的告白》,但看了读后感之后,大概也知道了一些梗概和中心思想。
我们父辈年代的教育,似乎都是非常严格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没有任何话语权,没有自由和理想,只许有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就像《无情的告白》里的华裔父亲和美国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一样。这是父母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
我这个大学校友,据说是非常优秀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始终是第二名,因为她的目标是第一名,这个成绩显然是不理想的。除了学习很努力,话少之外,她在寝室里和班级里表现的都很好,扫地,倒垃圾,都主动揽到自己身上。但回到宿舍里的她,总是默默无闻,缩在自己的小角落里狠命地学习。
舍友说,她家里人都很出色的。父母是大学里的教授,哥哥本来考入二本大学,但通过努力考取了名校的研究生。这样就剩下她了!经常她会絮絮叨叨的说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好。一次妈妈来看望她,她显得有些紧张。在那扫帚扫地时,嘴里不住的咕哝着,我可以考第一的......可以的......可我怎么就不行呢......
几个小时之后,她失踪了...最后尸体在教学楼旁边的小仓库里被发现了,吊在梁子上,脸很难看......
我们除了叹息这早逝的生命,好像也终于理解为何她这样结束自己,压力太大了,父母的期望如同一座大山,任何的爱和温暖似乎都要以第一名作为交换,第二名都会让她惶恐不安。
对于父母来说,优秀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其实对于任何孩子的教育来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父母都应该是榜样,而不是充当监工的角色。孩子认识这个社会,首先从认识父母开始,父母给予孩子的都是第一手资料。你在不停的看手机都时候,还在责备孩子打游戏吗?你在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无休止的社会压力,还是你自己的压力?给一个幼小心灵的关心、支持和爱那么难吗?你非要紧绷一颗紧张焦虑的心,给孩子看?什么东西在她或他前行的路上最有力?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所谓的压力其实以牺牲健全的性格为基础的,即使她取得了父母想要的成绩,心灵早已受到伤害。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和引导,孩子最能够信任的人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别人。在我上大学期间,我们学校就出现过三起自杀事件。不论这些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孩子到了绝望的时刻,不是孩子已经不信任家庭了,世间没有她可以留恋的事情了,她会选择离开吗?一个受到伤害,或者冷落的心,即使没有选择极端行为,也会选择其他的东西作为精神寄托。
尊重孩子,如同尊重你一样,给她一个健全的自己。在《无声的告白》里,莉迪亚的父母,没有找到幸福的真谛,他们将悲剧的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像校友那样的教授父母,将自己的所谓的成功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两者异曲同工。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完全的复制。如果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和不满足,全数给了孩子。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会完全失去自我或者完全叛逆,她怎么会尊重自己和自己的世界。
作为父母,应首先思考自己的角色,思考与孩子的关系,思考孩子的心灵成长。给孩子插上翅膀,而不是以折断他的腿为代价。首先就是别把自己受到的伤害模式带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又一个你们,或者你们的综合体!所以先关注自己的成长,孩子也会受益。也许你以为做了父母,就是一个大人了。但你对孩子身上的诸多不满意,也许就是你内心对自己不满的折射。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反观自己。
其实,谁也不知道标准的父母是什么样,但我们知道,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就是爱!别让这种爱扭曲了,变了形,让孩子错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