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30年代后,在北美的英国殖民者已经建立起了多个大型的殖民地,当然其中不少殖民地并非由英王特许而建,往往是出于异见、驱逐等原因而“拆伙分家”的结果,但他们后来都由于人口增长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而被英国政府承认“现实”补发了特许状。也许,对国王而言,他并不介意海外的殖民地实行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只要你们愿意效忠,能殖民,能产出,一切都好说。
在几十年里,英国人和当地印第安部族也并不总是和睦相处的,这种发展阶段悬殊的两个文明之间的冲撞,总是从种族歧视开始,尝试宗教同化,到无法同化而演变为极端对立。虽然有过一些传教士在文化融合上做过努力,但终究抵不过土地侵占、环境破坏,甚至瘟疫传播引起的仇恨和敌对。因此新英格兰殖民的扩张过程中,局部的战乱和血腥一直时有发生。
康涅狄格、马萨诸塞等地均爆发过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如1637年康涅狄格的佩科特战争中,整个佩科特部族几乎被英国人灭绝。佩科特人是在康涅狄格地区生活了上千年的原住民,原来的部族规模有数万人,在荷兰人最初来到这一地区后,因为彼此的战争与白人带来的瘟疫,佩科特人在17世纪初期只剩下3000多人。佩科特战争的导火索据说是佩科特人不慎误杀了一名康涅狄格殖民地的居民,双方一言不合就开打,而英国人又找来了莫西干人帮忙一起围剿佩科特人。可怜的佩科特人,战死了将近一半人,剩下的老弱妇孺沦为殖民地的奴隶,几乎就等于灭族了。而莫西干等其他印第安部族则渔翁得利。
而在新英格兰地区发生的“菲利普王之战”则从1675年一直打了整整三年,这场战争是殖民地与印第安“万帕诺亚格”族以及其他与殖民地联盟的部落之间的三方战争。说起这个“万帕诺亚格”族,它的酋长梅塔姆的父亲,就是当年五月花号清教徒们在普利茅斯登陆后,遇到的那群友善的印第安人部落酋长马萨索伊特,由于他和清教徒们特殊的友好关系,马萨索伊特甚至为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英文名:菲利普,因此梅塔姆也被称为“菲利普王”。
战争的起因是1675年,三名万帕诺亚格人在普利茅斯谋杀了另一名族人,而被殖民地逮捕判处绞刑。要说也是,印第安人之间的内斗,白人为何要多管闲事呢?因为这起谋杀发生在白人的地盘上,信仰上帝的清教徒白人就认了这个死理,必须执行殖民地的法律,绞死谋杀者。这下就捅了大篓子。于是,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土著的战士们集结起来袭击了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和缅因的殖民地村庄,当然,殖民地的民兵也不是好惹的,在立即进行了报复。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还不算最严重的。真正让事态失去控制的,是原先声明保持中立的另一个部族纳拉干西特人,不小心擦枪走火介入了万帕诺亚格人与英国人的战斗,结果英国人反而把怒火发泄到了纳拉甘西特人身上——因为他们不仅站到了敌对的一方,还“撕毁”了原先的中立条约。于是在1675年11月,几个殖民地的政府联合集结了上千人的军队,向万帕诺亚格,纳拉甘西特这两个部族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整场战争持续到次年8月,双方两败俱伤,都大伤元气。新英格兰共有12个城镇被焚烧殆尽,普利茅斯和罗德岛等地的经济也几乎崩溃,人口大量减少,损失了十分之一的军人。而原住民那一边,数以百计的万帕诺亚格人和他们的同盟部族被公开处决或奴役,万帕诺亚格几乎被灭族,丧失了全部的地盘,当然,他们与英国殖民者上一辈在“感恩节”上结下的友谊也一起被彻底摧毁。
据说,万帕诺亚格的部族头领“菲利普王”被敌对的“莫霍克”部族设伏杀害,剥了头皮。
总体来说,这几十年间的冲突中,英国殖民者学会了利用印第安部落之间的“不团结”,一些印第安部落与英国军队联手攻击其他部族,从中渔利。反过来,有些部族也学会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英军,而更多的是在英军的强大武力和科技面前,土著民最终只能接受失败。
英国人也没得到太大的便宜,因为除了印第安人,他们也要对付来自荷兰、法国的白人军队的威胁,欧洲各国殖民者之间的地盘和边界之争从未停止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些冲突和纷争过程中,北美的英国殖民者们,完全没有依赖英格兰本土的皇家军队,而是自行组织、建立了殖民地的军事力量来捍卫地区安全和利益,这被认为是国家独立意识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