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明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句台词放在每年的年末都合时宜,尤其是大年三十,春晚必备。
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加速度在向前发展,变化与变革,每分每秒都在地球上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哪一年得用平凡来形容。对于品观网,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样。
务虚的话就说到这里。下图是我这一年的工作回顾:
在我之前的年中总结里,对上半年的工作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主要是重新设计了品观网PC版,在产品层面上为品观网做了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我的总结重点主要在下半年。
关于APP
开发一款独立的APP,这是我们一直都想做的事情。当我们与有礼派成为合作伙伴之后,因为对方有更成熟的技术团队,一度想以资源互换的方式来让有礼派为我们开发APP。后来范总和邱总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还是决定暂时不做。原因有两点:以项目外包的形式来做自己的APP,质量不好把控;品观网还不够完善,先做好现有的微信端产品再考虑APP。
APP项目虽然最终没有启动,但相关的产品准备工作还是提前做了,包括APP整体的需求文档、产品原型、视觉设计稿等等。
关于北京大会
今年的北京大会没有参加,这是我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去年的“跨界无界”,我领略到了很多行业内外顶尖人物的风采,比如李静、江南春、罗振宇、沈南鹏、刘晓坤、崔晓红等等。再璀璨的灯光和舞台,总有机会遇见比它更好的;与自己仰慕的牛人近距离接触,哪怕对视一秒,却难得经历几回。
所以这一次的“移民新世界”,我的参与感主要在会前的准备与宣传上,花总把我拉入北京大会工作小组,让我配合薇姐做会议的传播。记得当时开会讨论的时候,我一口气列了一大堆提案,后来发现这些提案都需要品观网的技术团队去开发,而这些开发任务原本都不在我们部门的计划之内,这等于是给邱总挖了很大一个坑。经过友好协商与妥协,我们部门最终为大会做了以下产品: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评价,北京大会传播的力度和频率是非常不错的,薇姐也很尽职尽责。但在传播方式上还可以更加的多元化、娱乐化,甚至可以尝试做一些话题营销,而不局限于宣传稿的转发。当然,这不仅仅是思维定式的问题,还需要线上产品和技术的支持。
(1)预热邀请函
(2)线上报名系统
(3)专题网站
关于进口品资源对接会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好品牌(产品)代理难,差品牌(产品)招商难。相对于国产品而言,做进口品所面临的痛点更多更复杂,比如资质办理难、渠道把控难、长久合作难等等。但消费者对进口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就摆在台面上,虎视眈眈的人自然少不了。而谁能帮他们解决上述的一系列问题,谁就能成为平台。
既然进口品浪潮已经被预见,那么火爆的杭州对接会无非是一次意料之中的印证。我们部门倾尽全力筹备了这样一场会,宣传造势、邀约确认、物料设计、现场接待、电话回访都是由我们来完成。看着人头攒动的会场,自我感觉还是非常良好的。后来在回访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参会的满意度其实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高。好评度大概在50%吧。参会者的意见可以被归纳为下列七点:
场地小,人流量大,感觉现场很混乱,不能深入沟通
进口品牌证件和资质不齐全
混淆概念,很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进口品
陈列过于简单,展现不出品牌形象和产品特色
知名度普遍不高
品牌丰富度不够,没有自己想要的品类
食宿安排不到位
说到底,用户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免费政策而降低对活动质量的预期。他们肯花时间、车舟劳顿赶过来,在意的始终是效果和收获,免费是次要的。如果我们投入更多资源把这7个问题解决(武汉会上我们已经做了改进),哪怕是收费,我相信我们的会议也能更受欢迎。
(1)邀请函
(2)参展品牌票选
(3)抽奖
关于品观网
品观网是我们部门的根基,也是最重要的产品。从去年上线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大约保持着一个月改版一次的更新速度。但从下半年开始,因为在发展方向上面临不确定,到底是做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对接,把品牌以外的周边信息也包含进来?还是专注于进口品这一块,把线上线下打通?还是回归媒体本身,把资讯优势巩固放大?公司始终没有向我们传递出很明确的讯息,我们自己有一些主观想法和判断,但又不清楚是否与公司的战略以及行业现状相吻合,所以产品的迭代步伐明显放缓,到目前为止,只加入了现场直播和广告位等一些功能,没有深入地优化。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团队人员不齐整。我们部门的叶庆阳、胡兵、朱则洪相继辞职,迟迟招不到新的人来顶替,直到最近张荣芳和陈添才入职,而新的人进来又需要磨合期才能正常工作。如今与互联网有关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造成了从业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都面临技术人才缺口。我和辞职的人都聊过,他们之所以选择离开,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属于IT行业频繁跳槽大环境下的自然反应。2年左右工作经验的武汉PHP程序员,去年的平均薪资在每月5到6k左右,而今年普遍达到了8k以上。再加上不断有其他公司的HR打电话挖人,诱惑之下,难免萌生去意。
意识到了品观网更新迟缓的问题,我们在杭州会结束之后,召开了一次需求评审会,收集了公司各业务部门对品观网的想法和意见,计划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优化,争取把欠下的功课赶紧补起来。目前的工作进展是围绕品观网页面的美观度正在做反复修改,预计圣诞节之前就可以定稿并投入开发。这是我们部门春节前的最大一项任务。
评判一款产品的好坏有三个维度:有用、好用、好看。有没有用是产品的灵魂,决定了产品的生死;好不好用是产品的骨骼,它影响着用户的决策:是选择你还是你的竞争对手;好不好看则是产品的外在,能带来愉悦的感官体验和好心情。在重要性上,它们是由主到次的层级关系,但优秀的产品必然是三者兼具。下面我想就这三个维度谈谈我对品观网的个人看法:
1.有没有用。品观网能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价值?这要从每一个主要功能(资讯、人脉、广场、品牌)说起。
(1)资讯。通过公众号和朋友圈来获取讯息,是微信用户的主要使用习惯之一,某种程度上讲,微信就是一个新闻客户端。品观网的资讯能帮助化妆品从业人群了解行业动态,毫无疑问是有阅读价值的,而内容单一、重复刷屏、阅读负担重等问题会削弱这种价值。
(2)人脉。它给不认识的同行提供了发现、认识的机会,但简单的个人信息互换并不能满足商务社交需要,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目前的价值有限。
(3)广场。它收集了行业内碎片化的供求信息,发挥了资源对接的作用。在用户量达不到一定规模时,信息发布者往往无法获得及时反馈,对接的作用比较弱。另外,用户把消息发到微信群、朋友圈比发到品观网广场更直接。
(4)品牌。品牌的诉求主要有两点:形象展示和招商。对大品牌而言,线上的形象展示通常会建立自己的官方渠道,对这方面的意愿不强,因此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品牌。而且从现实利益出发,他们更看重招商,经常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多处投放,品观网只是他们的渠道之一。市面上能提供“微官网”的工具也不少,目前我们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独特性。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心目中对品观网价值排序是资讯>人脉>品牌>广场。
2.好不好用。使用品观网的便捷性和交互体验如何?首先,在手机上进入品观网需要多次点击,甚至需要查找,这显然是不够方便的。但因为我们流量主要来自微信,就必须要适应它的规则,对此我们暂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如果是APP,访问步骤会大大简化,但我们就要为流量发愁。很多一夜走红的APP都采取了先在社交网络(微信)引爆,再逐步转化为自身流量的做法,这值得我们去借鉴。其次,我们网页的打开速度不如微信公众号文章,在非wifi环境下表现的比较明显。品观网升级了服务器带宽后有改善,不过差距依然存在。最后,在使用和操作上,品观网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影响了交互体验。这是产品细节上的事情,就不展开一一说了,总之,每一次迭代之后,交互体验就会强于上一次,如此循环,产品才能不断进化。
3.好不好看。审美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大众的品味一定有共性的地方。作品只有在其设计达到一定水准之上,才能说各有各的美。既然大家反映品观网不够美观,阅读体验不如订阅号,那今后我们就多花点精力在视觉效果上,更多地借鉴一些先进的设计案例。我个人认为,好不好看是这三个衡量标准中最容易实现的部分。
下一年的发展
我们近期的目标应该是把现在的品观网完善优化,让它更好地为资讯、社区、会议、品牌这些基础业务服务。我觉得完成这一步,我们品观传媒也就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化1.0。品观网作为新的媒介,在公司现有商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销售资源将进一步增加。在互联化1.0的场景里,可能公司每个人的工作都会与品观网有关。对记者而言,文章访问量、转发量是KPI;对营运而言,名片创建量、社区发帖量、会议报名数是KPI;对销售而言,品牌入驻量、广告投放额会是KPI;对产品而言,更新频率、用户增长率、网站排名是KPI。
那么在互联网化1.0的道路上,我们具体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呢?
(1)推出我们的资讯APP。我们的文章流量过于依赖朋友圈转发和消息群发,是我们把内容强行推送给用户。而APP属于主动访问行为,如果我们把微信的用户转化为APP用户,哪怕只是一部分,流量的质量将大大提升。App在使用上更简单、更方便,能解决品观网微信入口难找寻的问题。另外,微信公众号现在的流量红利已经在逐渐消失,将来我们可以把APP作为移动端的主要阵地,把内容同步到各大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等,形成一个中心,多个阵地的资讯模式。
(2)把我们的会议与线上人脉、社区对接,统一运营。过去一年的发展已经证明,线上名片和广场不足以满足商务交流的需要,必须与现实场景相结合,才能完成发现—>认识—>熟悉—>交友—>合作—>持续联络的闭环。我们可以把有共同兴趣、经历、地域等特征的人群划分成一个个人脉圈子,通过定期的活动、话题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再加上运营人员的组织、协调、引导,形成一个真正具有交友氛围的商务交流社区。虽然微信群也有类似的作用,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圈子属性不强、可以随意拉人进群、容易受到消息骚扰、好内容不能留存等等。
(3)强化品牌栏目的招商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小品牌尤其看重招商效果,今年品牌栏目反响最好的功能就是免费试用活动,因为寄样品是招商过程中很常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试用给买卖双方都提供了便利。所以这个方向值得去做进一步的探索,比如把试用活动做成公共平台、新品首发、品牌线下活动报名、限时特价订货会等等。
互联网化1.0之后,品观传媒将成为领先的化妆品媒体与活动平台(也许我们已经是了),但我们还称不上是真正的产业链资源整合者,因为我们并没有将互联网这种未来世界的基础设施,深刻地影响并服务于这个行业,我认为这才是品观传媒互联网化2.0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境界,公司需要为品观网(又或者不是品观网)制定更长远的战略,更好地迎合商业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可能是进口品牌,可能是直供直销,可能是O2O,可能是创业众筹,也可能是共享经济。究竟哪一种趋势才是风口,是品观真正适合走的路,我说不好。但不管怎样,在新的战略大框架之下,我们品观网团队要以更快的速度来配合、验证、纠错、创新。我想其他部门也是一样,因为行业的互联网化单纯依靠线上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一套组合拳,市场培育、营销推广、商务拓展、公共关系这些产品之外的工作都非常关键。像嘀嘀出行、支付宝钱包、人人车、河狸家这些最近几年发展特别快的产品,无不佐证了这一点。只不过这些案例的成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方向一定要对。
在团队方面,继续招聘是必须要做的,在明年年初的时候人才招聘相对容易些,是招兵买马的好时机。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太单薄,不足以支撑起多业务线的工作。经常是做会议传播就没时间升级品观网,做手机版的时候就没时间更新PC版,总之是有些捉襟见肘,今年下半年体现的非常明显。大的互联网公司内部通常有多个项目组同时进行,相互之间争夺资源,优胜劣汰,最后好的项目自然浮出水面。我们要努力向这些业界标杆看齐,待到兵强马壮时,达到标准化、精细化、及时响应的标准。
在学习与进步方面,我建议我们部门要多参加一些业界举办的活动,开阔眼界,提升格局。这个事情今年也提过,但没有执行下去。所以明年不能把建议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形成机制,让每个人至少参加2-3次活动,否则大家又会回到日常工作的惯性思维中。我们自己也可以搞点内部培训或者头脑风暴,让每个人分享自己所擅长领域的知识,这是培养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可以说是整个公司自我展现最不充分的一个部门,其他同事不是特别了解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发声,让大家在交流中明白,小黑屋里并没有关着几个像谢耳朵一样的科技怪咖,而是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小型组织。
年末想对品观说的话
我加入品观就快满2年了,虽然跟公司很多人相比,我呆的时间还不算长,但这却是我大学毕业后这5年来干得最久的一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武烟集团的信息化部门,对那里官僚、浮夸的人与事打心眼里就瞧不上,干了一年多就辞职了。后来换了几份工作,也都不是特别满意。来品观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干了2年。我曾数次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年长了,开始追寻安逸的生活,不敢冒险了,所以在品观呆的比较久?每一次我对自己的回答都是不。不管是当初刚出校园、年少轻狂的我,还是现在摸爬滚打、初尝人生冷暖的我,心里那种不甘平庸的求胜欲望,从来未被熄灭。要说有什么与以前不同,那就是我真的开始明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在这2年时间里,我们品观网最初的这些人相继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邱成、朱艳、周成、我都是来到品观之后,与自己的另一半步入婚姻的殿堂,大家都比以前更成熟了。仔细想想,品观给予我们的,真的要大过我们所付出的。每一年,都有自己所熟悉的人离开,或者即将离开,有时候挺无可奈何,但我又不得不明白,学会说告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面对我们一起经历、又即将过去的2015,我把我的感受浓缩成一句话:我被品观感动过,我对品观有期待。
今年对我来说也有特殊的意义,因为1985年出生的我正好30岁了。以前我看到“人到中年”这四个字,总觉得是形容别人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在生日临近的那几天,我好几个晚上都辗转难眠,思绪飞扬。20岁的我,仿佛就在昨天;人和事,远没有现实里那么久。
人生数十年,如梦亦如幻。想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赶紧去做。30岁是一个人的体力巅峰,之后便会走下坡路。但对生命、对事业而言,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值得去兑现。我不想辜负这个好时代,更不想辜负自己的好时光。所以,在过去对我抱有信心的人,在新的一年里,请继续对我保持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