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吵架,竟然是罗生门。
一天早上,我刚走出小区的门口,见到两个小孩在吵架,好事的我上前问:怎么回事啊?两小孩看我是成年人,都想让我来主持公道。小孩A说:是他先打我的。小孩B说:是他先骂我的。我耐心的说:事情的经过是怎么样的呢?他们还是刚才的说辞,这时候另一个小孩C跑过来说:我知道。经了解,事情是这样的,小孩B跑得快,撞了小孩A一下,小孩A骂了一句难听的话,小孩B动怒打了小孩A。
其实这只是罗生门。什么是罗生门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寓意: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事实真相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同时又都难以拿出第三方公证有力的证据,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
罗生门电影
后来,在1950年,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将作家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小故事融入到《罗生门》这部小说中,拍摄了一部名叫《罗生门》的电影,这部电影,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出名,罗生门这个词也越来越被人熟知。
故事讲述了12世纪的日本,在东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事件,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当时有四个证人,分别是樵夫、强盗、死者的妻子和女巫,然而这四位证人各执一词,竭力维护自己,试图美化自己,使得案件的谜团越来越大。当年电影播映出来后引起整个电影届的大讨论。
罗生门的原理
这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指任何行动均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不顾对他人的影响而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心理,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无视道德伦理的要求,而站在自己有利的角度为自己辩护。
而利己主义常常衍生出美化自己的行为。
生活中,很经常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说,曾经心理学家对超过十万样本的医务人员进行统计,结果超过7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医务水平高于一般人,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又比如说,微信朋友圈,大家乐于晒自己的自拍照,这不是一种觉得自己美丽程度高于一般人的一种表现么?
罗生门的解决之道
两个小孩吵架,B跑快了撞了A,B不会先说是我先撞了你,他会说是A先骂了自己;而对于A,他不会说自己先骂了B,他会说B先打了自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对方无理。在每个人的证词中,都是损人褒己的,而我们如何去接近事情的真相呢?
这时候,C跑过来跟我说,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虽然说C可能也没有全部准确,但也是比较接近事情的真相,因为C是在这件事情中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所以他倾向于说实话。
这就好比,当一个人自己说自己很优秀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认为他很优秀。
当他的亲戚朋友说他很优秀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说他很优秀。
但是当一个与他不相干的陌生的人由衷地赞叹他的优秀,我们对他的评价一下子就会变得不同。
所以罗生门的解决之道在于,去其利害关系,真相大白,更准确地说,去其利害关系,真相接近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