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掌握“深层意识”,就能改造一个人的生命。
在本论当中,建立这个正见有二大科:
第一个是「所知依」,第二个是「所知相」。
先解释「所知依」。
「所知」这二个字是什么意思?
天亲菩萨解释这个「所知」,就是「所应了知」。
就是你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就应该要了知这些差别的道理。这个所应了知,就是讲到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杂染的缘起、包括清净的缘起,都是你要了知的。
什么是杂染的缘起?
什么是清净的缘起?
这个就是「所知」。
这个「依」就是依止处,这二个缘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刚开始是从阿赖耶识来探讨生命的缘起,这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跟果相。这个因相跟果相,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简单的说出一个偈颂,说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个偈颂可以作一个总持--就是说阿赖耶识在因地的时候「受熏持种」。
「受熏」就是说:随着你身口意的造作,你就会去熏习,或者说是去影响阿赖耶识;影响以后,产生一种善恶的功能--「持种」。
比如说你去拜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这个时候你身体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归依,这当中你每一个造作,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一个善的功能;这个功能,未来会带动你的生命产生尊贵、安乐的果报。就是你每一个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当中,产生一种功能,产生一种储存。
等到这个功能成熟,累积到一个能量以后,它就怎么样呢?「根身器」,它就变现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尊贵、可能是卑贱。它变现以后,它又把这个果报加以执受,「去后来先作主公」,它把这一期的果报加以执受,使令它不失不亡,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它所带动的生命缘起。
现在的这些科学家们,他也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心来主导的,他慢慢知道这个道理。世间的心理学家,把心理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表层意识,就是我们平常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一个见闻觉知。
第二个是潜在意识。潜在意识就是说:你今生所做的某些事情,你忘掉了,但是它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可能只是今生的因缘,可以透过催眠,把它调出来,叫潜在意识。
第三个叫深层意识。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深层意识,是我们生命邪恶功能主要的枢纽点。谁能够掌握这个深层意识,你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间的心理学对深层意识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存在,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深处有一东西,它储存了善恶的功能;
如果把这个善恶的功能密码找到,你就能够改造这个人的思想。
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心理学讲不出来。
所以你看最近美国发生一件事,就是二个小学生、兄弟,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他哥哥也是小学生,十几岁,去抽屉拿枪,把弟弟打死,用枪打死。这件事震惊整个美国社会。这个时候,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这个小孩子他以前没有拿过枪,他怎么会有这个拿枪的动作呢?这一直没办法解开。
所以,当我们观察生命的时候,你仅止于在今生的观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来。这个人他怎么?你看他刚出家,就能够把这个戒持这么好,他持戒如鱼得水,他觉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对智慧就游心法海。
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把生命,从阿赖耶识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累积性的、相续性的功能,才能够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在本段当中,无著菩萨的智慧会带我们进入到阿赖耶识的领域,来深入的探讨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所知依」。
第二个「所知相」。
前面是讲到能变现的心识,一切法是从这个根源发动出来。从能变现叫做「所知依」,所变现的万法叫「所知相」。当这个生命已经被表现出来以后,我们如何来观察这个生命?
这当中,本论讲到三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跟遍计所执性。
简单的讲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万法,这是不带分别心,叫做依他起性,这当中有杂染的依他起,也有清净的依他起。
依他起性,是约着一切缘起法表相的一种作用。这些差别的染净作用当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我空、法空的理体叫做圆成实性,它是一个圆满真实存在的东西。当我们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触的时候,心中产生分别──虚妄分别,又创造一个新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这三性的安立,就是告诉你一个主题: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断的,什么是应该要保存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诸位持戒,比如说有个人喜欢偷盗,你要不明白三性:诶!我为什么偷盗?因为我这个手有问题,把这个手砍断!其实这个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就是说:这个手,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体;你今天会偷盗,是你内心有遍计执。所以你要断的是这个遍计执,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圆成实。
所以你这个三性了解以后,面对这个所观境,你才知道在修行当中,到底你是错在哪里?哪些东西是无辜的;哪些东西是有过失的,应该断的?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资格开始修行。这二科当中,从「所知依」跟「所知相」,我们开始了解到:在广大的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如何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