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约翰·艾迪玛的《如何参观美术馆》,发现他提出的很多方法和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处,原来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看展的一些小方法。
第一步:检索
这一步可以通过一些公众号或者关注的各个博物馆的微博看看最近有什么展览,主要目的是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同时可以做个简单的攻略,主题、背景、人物等等。当然这里呢,我一般还会了解一下该博物馆的一些历史以及建筑特色,大多数会根据网上的图片在自己的手账上画上地标性的建筑,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到达博物馆之后节省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呢也会增加我的期待值,让整个看展的过程保持愉悦的心情。
第二步:参观+记录
一般参观的过程当中,不会拿出手账来记录的(除非遇到特别有感触的,正好四周无人,我也会拿出我的小本本哈哈哈哈),要好好参观哦,不能分心。现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一般都会在馆里设立N多小展,所以一般每个小展的范围并不是特别的大,我一般会参观两次。第一次参观比较细致,会认真看旁边的注释,有语音讲解的部分也会去听,但是会选择让自己有感触的作品多驻留观看。第二次参观比较粗略,针对第一次参观让自己有感触的作品进行再一次筛选,选择不超过5个作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式一般就是手机拍照了,全方面无死角的进行拍摄,方便之后回家做手账。
这里就有一个我的小技巧了,为什么每个展只选择不超过5个作品记录呢(大型展览很难取舍,会适当增多的)?其实对我中艺术小白来讲,在美术馆、博物馆的每一个作品的技艺都是自己无法匹及的,甚至有些作品我也是很难理解的,但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作品就是特别能和自己产生莫名的共鸣,我觉得这种共鸣让我的这次参观有了价值,而当我用我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我在表达我看到的艺术,所以“不在多在精”,在于我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梳理
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一步,很多参观的展览也就白参观了,看了,然后呢?忘了,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去养养眼等等,也不能说白参观了,毕竟在参观的那一刻还是享受到美的。
我在这一步,一般相当于重播一下参观的场景,删除没有必要的情节及画面,剩下的就是我今天所需要记录的了,而且通过梳理有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作品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或者说在我这里,它们俩是有联系的。所以,手账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的,但也不乏会有重组的状况。
第四步:呈现
呈现也就是最后一步写手账了,一般最好是在当天,如果实在没时间也不要超过2天,因为灵感稍纵即逝,我们对于作品的联想也如此,几乎你不去想它,它马上就离你而去。一般有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种以收集到的画册啊、导览图、门票等等一切可以搜集起来的相关周边为主,讲这些资料呢剪剪贴贴,在旁边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手账。
“丝路华光”是我最近看的一个展,非常喜欢,我把关于这个展的手账呢,做成了一个视频,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开看一下——“丝路华光”手账视频。
第二种呢,就是将你记录并梳理的作品呈现到你的作品当中,可以用手绘,也可以用照片打印出来贴的方式(碍于自己很穷打印不起照片,只能手绘,手绘又有些渣,只能画更多去练习啦~~)
综上呢,作为手账er的我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一般带上我的TN小本本、一支铅笔、一个橡皮擦、一个胶水就可以啦,通过检索、参观+记录、梳理和呈现四步骤完成我的看展手账,写手账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记录那一瞬间我与艺术之间产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