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古代历史,个体性的谋杀不胜枚举,群体性的杀戮也是多不胜数。有杀戮就有死亡,有死亡就会存在尸体。古代战争,交战双方往往短兵相接,参战人数动辄上万,多者达百万之巨。于是,在大规模的杀敌之后,尸体的处理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对于这些尸体,古人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然,最简单省事的办法就是将尸体留在战场,或丢尸河流,让其回归自然。这种方法固然省事,但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大规模的死尸会引发大范围的瘟疫,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
当然,负责的做法是什么呢?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挖个大坑,将尸体埋掉,当然再高尚的可以立个墓碑,也算是对死者的一个交代。这种做法一般局限在战胜方掩埋自己战友的尸体。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他们出于炫耀武功的需要,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即是我们所说的“京观”。这是一种独特的尸体处理的方法,战争胜利的一方把战败的敌军尸体全部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军功。
史书上有关筑京观的记载比比皆是,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孝武帝把杀掉的三千人“聚其首于石头南岸为京观”;《旧唐书》也载,“沙陀军与贼将(指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赵章、尚让战于成店,贼军大败,适奔至良天坡,横死三十里,王重荣筑尸为京观”。无论是孝武帝还是王重荣他们筑京观的目的,一则以夸耀武功,二则以恫吓敌人。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季叶驰竞,恃力肆威,锋刀之下,恣情翦馘,血流漂杵,方称快意,尸若乱麻,自以为武,露骸封土,多崇京观。”
关于“京观”,不得不提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公元612年,隋炀帝发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而惨败。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以示军威,震慑中原。隋朝廷视之为奇耻大辱。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隋炀帝又发动高句丽征伐之战,无奈都以失败而告终,此耻竟未得雪。
后来,唐太宗出面,派使臣与高丽国进行交涉,才把京观拆除,并收拾隋军将士骸骨,使其得以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