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我有一个朋友用的皮包的品牌曾经吓了我一跳——Theory,直译就是“理论”——一个女士用的包竟然叫“理论”。
后来我一想,法国人既崇尚艺术也崇尚哲学,他们给品牌取这个名字可能是要显得酷,或者表达了他们对于理性思维的崇尚。
刚好我以前读过几天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我就想起“theory”这个词不简单。
theory虽然被翻译成“理论”,实际上,在希腊文里,“the”是指表象背后看不见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神”。多神教的“神”也是这个词,还有基督教的神学“theology”也是,也就是我们说的“上帝”——“神”虽然看不见,但是起主宰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在《伯凡·
真正的音乐是在音符与音符之间,乐章与乐章之间形成的空隙,那才是最重要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么看来,我们课程开始提到的法国品牌Theory,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设计理念。
听完今天的课,大家可能觉得我们讲的是设计、美学、艺术的东西,其实在实际的生活工作当中,“无”的重要性被我们大大低估了。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与别人相处交流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到底是在关注“有”还是“无”呢?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感:人与人聊天,你以为我关注的是你的颜值、在意你的医品、喜欢你的谈吐、好奇你的幽默,你以为我注意的都是“有”。
其实我感兴趣的,是你为颜值和身材付出的自律、追求品质和好看提升的格性、扩充视野和谈资进行的努力、讲套路和看细节的练习,我所注意的,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
人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些前期暗暗下功夫,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才最有魅力。
#思:道德经里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一种看不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不知有多少同学的妈妈都喜欢吃鱼头,我的妈妈就喜欢。但是我稍微大一点,就知道了,妈妈吃鱼头,或许不是一开始就真的喜欢,而是为了让我们多吃鱼肉才选择吃鱼头。
妈妈吃鱼头是看得见的“有”,对我们的爱,才是驱动她吃鱼头背后的“无”。
#行:“有”可以被看见,容易被学习,因此很难稀缺;而“稀缺性”是一个东西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无”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学习,只能靠师长传授,自己体会,因此极度稀缺。
“稀缺性”相对于普通人具有的超然优势,也是这些个体易于成功的原因。
看得到“有”的强大,只能说明你眼亮,能发现明显的特征;能看到“无”的力量才能证明你的心明,能洞察到藏在表象之下的决定性因素。
你的成功不是需要面面俱到的盾牌,而是需要一根单点突破的长矛。打磨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与“无”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