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在北伐前夕,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向诸葛亮建议道:
“听说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懋(mào)虽为驸马,却胆怯而无谋。
如今,假若丞相拨五千精兵、五千背负粮食的兵卒,由末将统领径直从褒中而出,沿着秦岭向东进发,再顺着子午谷向北进军,末将保证能在十日内突袭至长安。
到那时,夏侯懋听说末将杀到,肯定会弃城逃遁。
这样一来,长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等文官,攻克之应该不难,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也足供军食。
而魏军自东方合兵而来,尚须二十余日。
丞相大军此时亦已从斜谷赶到相援。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听完魏延的献策后仔细揣摩起来,良久,才颇为遗憾地反对道:“此计过于凶险,我军不如安全地从平坦的大道进军伐魏,这样我军在攻取陇右时有十成的把握能够攻克且没有什么隐患。”
于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便被诸葛亮否决。
此后,尽管每次北上伐魏,魏延都要向诸葛亮再次提出子午谷奇谋,然终魏延一生,诸葛亮都没有采纳魏延的这一建议。
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出敌不意战果辉煌,究竟是否可行呢?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计策呢?
本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主要是从多方面考虑后,觉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个风险极大、可行性极小的异想天开之计,是个既不知天又不知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必败之计,是个空劳一万蜀军且会导致其全军覆没的毁军之计,所以诸葛亮不采纳魏延之计。
首先,魏延率领一万精兵在十日内通过子午谷突袭长安,从天时地利方面考虑是不可行的:
魏延要穿越的子午谷全长660余里,从其北谷口向北到长安又有100余里的距离,两段距离合起来,魏延要在10天内急行军760余里,方能到达长安。
从魏延所说攻至长安后夺取曹魏的横门邸阁粮草和散民之谷供应己军,可知魏延只打算带着够一万士兵吃的单程粮草,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二斤粮食来算,那么魏延的五千粮卒总共要背负两万斤粮食,即每人背负四十斤粮食,每日要行军76里,才能勉强在10天内突袭至长安,10天内每人背负40斤粮草,越往前走背负粮草越轻(被全军逐渐吃掉),每日在安全道路上强行军76里,这在理论上确实是可行的。
可是孙子兵法有云: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从地形和天气的实际情况来看,子午谷内峡谷对峙,中间河流湍急,全靠架在半山腰际的狭窄栈道通行。
如果魏延行军时遇到春雨连绵的天气,那么谷中山上就极易发生山洪崩泻的自然灾害,同时谷中栈道也极易被山洪冲毁,到那时,魏延全军赶路就极为不易。
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率领数万魏军从子午谷进军讨伐蜀国,就因遭遇了连绵大雨,以致行军一个月才在子午谷中行进了一半路程,最终魏军士气被消磨殆尽,主将曹真也被大雨浇得油尽灯枯深染疾病不久病亡。
而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机便选在了春天多雨之季,所以如果诸葛亮批准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么魏延行军便极有可能提前上演曹真的悲剧。到那时,魏延行军:
要么遭遇山洪导致栈道被冲毁,这样魏延就不得不边修栈道边行军,如此一来10天难以走完一半路程不说,即使行至半道,粮草若吃完,全军便会在进军途中或撤退途中白白饿死;
要么带多了粮草行军缓慢不说,雨天行军粮草极易受潮腐坏,若魏延军吃着腐坏的粮食,然后上吐下泻身形消瘦,又怎么能够养好身体顽强行军甚至拼命作战呢?
要么魏延军顶风冒雨,即使奇迹般地在十天内冲出了子午谷,不过本人认为,那时被雨水浇透的蜀军,也是被雨浇得士气全无、体力全无的疲军,又怎么可能攻下长安、阻绝援军呢?
其次,即使魏延率一万士兵在十日内安然无恙地通过了子午谷,攻打长安时蜀军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其攻克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子午谷奇谋中,魏延声称只要己军突袭至长安城下,驻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懋就会因胆怯无谋而弃城逃遁,到时长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等文官,攻克之应该不难,同时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也足够供给己军的军食,己军无断粮之危。
然而,孙子兵法又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魏延的这种揣测,明明就是不知己不知彼的异想天开。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知,魏延对通过子午谷时蜀军面对的困难不了解,也就很难了解通过子午谷后的蜀军战力,这叫不知己;
而对长安城中的敌人,魏延只了解夏侯懋一人,对城中的其他魏国官员,魏延则因不了解而只以一群文官来概括,这实在是太小瞧魏国皇帝在长安的官员部署了。
实际情况是,从曹丕时代开始,有勇有谋的郭淮,就一直在长安担任魏国的雍州刺史一职。
郭淮是什么人物?用一件事即可说明:
公元219年,蜀汉老将黄忠斩杀曹军在汉中的最高长官夏侯渊,曹军将领张郃听说后赶紧率军退守阳平关,一时间,占据汉中之地的曹军各部群龙无首无所适从,大有全军溃乱之势。
关键时刻,督军杜袭和夏侯渊的司马郭淮收敛散卒,并号令众军道:“张郃将军是国家的名将,深为刘备所忌惮,今天主帅被杀事情紧急,非张郃将军不能安定全军。”
于是,杜袭和郭淮及时推举张郃为汉中曹军最高统帅,张郃接受郭淮鼓励后领兵出关从容布阵,诸将见了,也立刻心悦诚服地接受张郃节度,至此,曹军因主帅战死而动摇的军心遂得以安定。
第二天,刘备携斩杀夏侯渊之威想再次率军渡过汉水进攻阳平关,当时曹营诸将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难以匹敌,想直接沿着汉水布置军阵严防刘备军渡过汉水,这一时刻,又是郭淮力排众议建议张郃道:“沿着汉水列阵是示弱于敌,难以挫败敌人,只会令刘备更加嚣张,不是好的计谋。在下认为,我军可以在离汉水稍远的地方布阵迎敌,这样我军既能向刘备展示我军不怕他,又可以将刘备军从对岸引渡到汉水这边,等到刘备军半渡汉水时,我军再出阵攻击其军,刘备可破也。”
张郃听了郭淮的计谋后,深为赞许,于是他一边用郭淮之计布阵,一边将接替夏侯渊主持汉中之事报给魏王曹操。
曹操得报后,对郭淮的及时推举主帅和贡献良策等行为颇为赞许,遂遣使令张郃假节(对其主帅之权表示认可),并重新任命郭淮为张郃的司马。
至于刘备,在见到魏军按照郭淮的计策远水布阵后,因害怕张郃指挥的曹军在己军半渡时攻击,遂迟疑着不敢渡过汉水。
最终,在郭淮和张郃的示强布阵下,曹军终于等来了主帅曹操……
总之,从以上事迹可知,郭淮,既是一名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临机应变化险为夷的谋将,又是一位关键时刻能够力排众议示强却敌的智将。
所以,若魏延奇袭至长安的这一突发事件真能发生,长安城中的郭淮,也必能效仿以前夏侯渊战死时支持张郃那样,强力支持夏侯懋占据长安坚城临机应变巧妙应对,而绝不会纵容夏侯懋弃城逃走。
退一步说,即使郭淮管不住胆怯无谋的夏侯懋,导致后者真的弃城逃走了,那以凭借已担任了七年雍州刺史的雄厚资历及崇高威望,郭淮也能临机决断自任长安城主将统率旧部主持守城大局,那样魏延照样不能轻下长安。
当然,郭淮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因为僭越职位总统长安属犯法之举,有自立之嫌,不过,有司马懿平定孟达时不请旨直接出兵平叛且能获魏帝曹睿嘉奖的前例在,郭淮自然可以在守住长安后向皇帝请罪并得到嘉奖,毕竟魏帝曹睿乃明智之人。
至于魏延攻不下长安,又将粮食吃完时,会不会夺得横门邸阁和散民之谷充实己军呢?
本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极小,因为魏国士卒,实行家族人质化的制度,即一家人中的某个人当了魏兵后,如果他卖国投敌,那么他的家人会受到牵连乃至国家的惩罚,这种制度的好处,在公元263年钟会灭蜀后想造反却失败的事件中已得到证实。
所以,如果魏延攻长安不下,转而进攻横门邸阁时,坚守横门邸阁的魏兵即使打不过魏延军,也绝不会将邸阁内的粮草拱手让给魏延,他们极有可能会将邸阁内的粮草烧光以疲敌。这样,魏延还是不能解决粮食危机。
至于散民之谷,由于郭淮可能会施行坚壁清野之策,再加上当时关中并不富庶,劫掠魏民之粮食不但数量稀少且还会毁了蜀军爱民之名,所以魏延终是很难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总之,魏延即使真的能统率一万精兵突袭至长安,他也不可能轻易攻下长安,很有可能的是,蜀汉这一万精兵会被郭淮所率的长安守军先拖累一阵子,待其粮食不足全军乏力时,郭淮再率军出城攻击蜀军,这样一来,魏延军极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最后,再说说侥幸攻至关中的魏延军能否在二十天内等到诸葛亮军从斜谷向东北进军的接应。
当时,在长安西边的郿县,驻扎着雍凉都督曹真统率的数万魏军,诸葛亮要想通过斜谷进入关中接应魏延,必须得先击败曹真的大军,可是只要曹真率军据险而守且坚守不出,那诸葛亮终是束手无策难以进军,若他率军向西进发,想从陇西祁山进军再辗转到关中接应魏延,则需要几十天甚至上百天,那时魏延军肯定已经全军覆没了。
综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个风险极大、可行性极小的异想天开之计,是个既不知天又不知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必败之计,是个空劳一万蜀军且会导致其全军覆没的毁军之计。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出敌不意战果辉煌,却万万不可行,因此,诸葛亮不能采纳魏延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