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了一个不算短的假期,许久未回家的我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列车,于朦胧的月色里一头扎进故乡凉凉的微风中。北方的小山村远没有南方大城市那么热,凉凉的,这一晚睡的很安详。次日睡到很晚才起,天色晦暗,如同罩着一匹青布。吃过早饭,陪着祖母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话,方走出家门,呼吸几口清润的空气,顿时觉得心胸舒畅了许多。
随意走走,放眼看去,不大的一个小山村里或紧凑或稀疏的散落着数十座土坯墙围成的大小不一的院落,院前大多种着几株白杨或是槐树,此时正是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的时节,院内是都是同一种风格的房子,青色的瓦、灰色的墙、木制的门窗。打小我就钟爱这种传承了千年的古朴、自然、宁静,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结成了一种思念,一种对家园深深的眷恋。
异地求学,离家在外十数年,对家乡的眷恋便愈加明显,那一缕缕夕阳下的炊烟都时不时地在记忆中袅袅升起,或是乡野小路旁的某一株不知名的野花时而出现在我的梦中。想家时,连带着某一家某一户错落有致的院落居所,或者是乡亲们的乡里乡音以及村里小学校里的朗朗书声都会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于是常常在淡淡地月色中借着李白那句传唱千古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
一路走过去,我看到了村里那所青瓦白墙的小小学校也听到了时时飞出墙外的朗朗书声和小孩子们稚嫩淳朴的笑声,不对,这个时候应该是放暑假了,再仔细听却什么都听不到了。或许我是想起了我的小时候而已,曾经的我也是在这角天空下单纯的笑过哭过,一晃已经十几年过去了,童年离我愈发的遥远了。我也看到了那些搬迁至外地的街坊邻居们遗留下的旧房子,一扇紧锁的大门锁住了寂寞无声的院子,院墙上长满的青苔和大门上那把锈迹斑斑的大锁在风中孤零零的等待昔日的喧闹,厨房屋檐下的马蜂窝上依稀留有几处曾经被我和同龄少年桶过的痕迹。沿途碰见乡亲都会亲切的打声招呼,相熟的还会停下了寒暄一阵,许多年过去了,好像什么都变了,也好像什么都没变。
走到一处高一些的地方,斜靠着路边的一株杏树站了会,掏出手机随意拍了几张照片,看见家里飘起了炊烟,应该是母亲在准备午饭了。于是又抄近路回家,窄窄的路,还长满了草,可对于在这里长大的我来说并不难走。路边的田埂上有几株树莓,刚好有几颗成熟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摘下来丢进嘴里,甜甜的很好吃,这种果子就如同这里的人们一样,虽然默默无闻,却也朴实可人。
青色的天,宁静的山村,绿树环绕,这一刻美的出神,可惜几天后我又要离开这片乐土,带不走这里的一砖一瓦,只能带走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对家的思念。以后的许多个午后,煮一壶清茶,手捧一本书,偷得浮生半日闲,细细品味这抹浅浅淡淡的思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