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23年21世纪,随着网络发展的兴起,人们开始疯狂的陷入娱乐、游戏、八卦。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尽相同,但是大家对于娱乐的态度似乎志同道合。没有人从这条道上岔开,也没有人回头。媒体每天为我们提供了这样那样的新闻,他们却只愿意分享他们认为我们想看到的,我们也只能看到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没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耳听到,更没有亲身体验到,如何就能在新闻的背后评论不休。
这是每个受众的都需要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当某个明星猝死这个消息成为了爆点后,就有这样那样的人出来,或是指责、或是愤怒、或是指指点点、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有没有人在这个节目一开始的时候就问一句“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玩物丧志,记得上学期间,智能手机刚刚普及。我便央求爸妈买了台酷派,我抱着那台手机爱不释手,就连睡觉都是捧着它安然入睡,似乎它成了我身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用它窥探着别人虚拟的生活,看着别人摘抄的伤感语录、说着连自己都不懂什么意思的短句,这一时间竟成了我快乐的源泉。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款风靡一时的游戏,天天酷跑,不少人可能都玩过这款游戏。
那时,我总是把体力跑到没有了才锲而不舍放下了手机,游戏对于我的危害是废寝忘食,而在父母眼中看来是荒废学业、是百无用乃至浪费时间的产物。可那时,我早已被它蒙蔽了双眼,就算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却也动摇不了分毫。作业哪有手机好玩啊!我游觅、沉浸、以为游戏是我人生的大部分。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曾一度没收了我视若珍宝的手机,而父母对我的陪伴又少。即使是在闲暇之余也从不会过问我的状况,只是问问我作业写完没?而我从小性格怪癖,也因此占了不少原因,好像咱们父辈的关爱有爱你在心口难开之嫌。
到现在再长大一些,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即使是一起相处也不大会说话。因为我怕一开口就暴露我的无知,但这样反而为我自身带来了标签。在别人看来我是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总之是旁人眼中什么也不懂的人。我自己也知道,但我左右不了所有人的想法,我只愿意与亲近的人分享抑或独自消化。(跑题了,一想到这些就想起我那被手机和电脑支配的成长)
但通过我长久的观察,手机已成为了人身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看着爸妈一度陷入短视频的魔力里,往往是那些猎奇以及特意夸大的标题、以及讲做为人该怎样?亲戚朋友有以下几种行为不能深交,看着自以为是的大道理。可殊不知,那只是别人所经历过的,你可以把拿它检验他们的行为,但万不可当做教条和奉为圭臬。我并不否认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来如此,并不一定对。
我想当代年轻人大多数是孤独的,虽然互联网让我们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联系和分享生活,我们在现实中交不到如意的朋友抑或精神伴侣。却把它寄希望于互联网,可她(他)也只不过现实生活一地鸡毛的无趣之人,可我们对越是不确定的事越充满神秘性。你看,人的共同性就是如此,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但一旦看破了这一点,便也觉得厌烦了。所以,网络只会无限放大我们的优点,因为我真实的一面你也不曾窥探到,你想我貌比潘安?幽默风趣?甚至为了我在网上复制粘贴的隐晦情话想入偏偏?收起你那自以为是的想法吧!你不知?你这么想?别人的想法说不定也和你一样了?幸福论本身就是个委婉词。我们啊!终究不能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
所以手机这东西?于你们而言只是个联系工具?还是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朋友了?先别急着下定义,想想除了手机你人生中还被什么东西所占聚?如果没有,那么恭喜你,手机剥离不了你的生活。(当然,人人都离不开手机)我说的只是你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将在手机上度过,可能稍微夸张了点,但你人生三万多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八小时在床上度过,剩下十四个小时,八小时忙于工作(加上吃饭休息两小时),所以,你一天只有四小时是属于你的!四小时?这四小时你用来做了什么了?所以,熬夜是屡试不爽的想抓住时间的唯一选择。(有时真想建个群,就叫手机癌症晚期交流群,本群的初衷是改善手机的使用时间,但想想我岂不是变相的也在使用手机,便就此作罢。)
夜,不止是深邃也是明亮的,人们把一天的不甘与妥协在此通通发泄,你枉以为月亮相比太阳多些幽静。可她却幽静的可怕,当你放下手机已是深夜了,时间并不是意义上的时间,只是对永恒有了个概念。无论你身处夜抑或白昼,就把白昼当白夜,像珍惜夜一样珍惜白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