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在大家的印象里,城市乞讨者是生活凄惨无助的弱势群体,他们身份卑微、灰头土脑、衣着破旧,依靠他人的施舍勉强度日。人们看到之后,出于同情心、大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可是近年来,随着“乞丐‘工作之余’逛商店、下馆子”、“乞丐每月到邮局至少汇款上万元回家”、“乞丐‘下班后’用着高端手机,在地铁站的角落里数着‘劳动成果’等事件被媒体平平曝光后,这不禁让人们对乞讨者这一特殊群体有了新的认知,继而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因职业型乞丐的泛滥,我们已经难以分清自己碰到的乞讨者到底是真的由于生存所迫,还是利用他人的怜悯心不劳而获,这往往也让很多乐善好施的人感到纠结。
索达吉堪布曾在《做才是得到》曾言:佛教中并没有要求作布施时,连是不是骗子都不必观察,就一定要把财物都给他们。一般而言,布施的时候,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被施者是否真的贫困。假如遇到的是骗子,你也可以不给。
但有些人,因为自己比较吝啬,便把所有的可怜人都看成骗子,这不太合理。有些乞丐是真是假,基本上也看得出来。倘若实在看不出来,就以自己当时有没有慈悲心为准。
当然,索达吉堪布只是站在佛教去看待这件事情,至于到底施不施舍,现如今仍还没有个标准答案。
今天,土豆推荐的书,与乞丐有关。当乞丐这一职业还未成热门话题时,当大多数人对乞丐这个群体还未像今天这般了解时,于秀——这个外形纤弱的女性,于1999年就已跑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沧州等几个城市。
早在十九年前,于秀通过调查就已发现,那时的乞丐已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化,帮派化的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她用了近大半年时间对大约五十余名乞丐做了现场或追踪采访,并将她所了解的一切撰写成文,整理出了一部 《中国乞丐调查》。
《中国乞丐调查》这本书当年出版后并没有引起市场和读着们的太多重视,然而如今回看,任然觉得书中的很多身影很熟悉,就如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
于秀经过这次调查采访,除了对乞丐背后各种不同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形象的向读者描绘出了乞讨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方式以及做为个体,乞讨者们内心深处的抉择以及自己的故事;
就如于秀在书中所写“一边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房价冲天直上,一边是城里的乞丐群体形成群体……有的人因享受乞讨的自由生活而选择乞讨;有的人因生活所迫而选择乞讨;有的人因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而选择乞讨……”。
虽然这个群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显而易见,譬如说,治安、市容、社会秩序乃至城市环境,但乞丐是城市的附属品,它随着城市的繁华而膨胀,随着城市的萎缩而消声匿迹。
我们常说结果不同往往是因为遭遇不同,看完《中国乞丐调查》这本书,对于乞丐,或许我们也会同于秀认为那般——人们既不需要同情,也不必心存偏见与歧视,一个平常心足矣。
对于乞丐而言,行乞只是选择与被选择的问题;对于我们而言,施舍只是愿意与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