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战争比作一架庞大的杀戮机器,那么指挥作战的将军,无疑是这架机器的核心操纵者,
他们的专业素养、应变能力无不影响到整个战争局势,甚至包括其维系的帝国的生死存亡。
溯及千年,那些优秀的将领,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进程。
譬如,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的关羽;以七千兵马对战十万敌军,威震逍遥津的张辽;以文官之身力挽狂澜,击败瓦剌大军的于谦……
三位将领的成长历程各有不同,但他们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军事素养,却是有迹可循的。
冷兵器研究所,一个深耕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的专业团队,全网粉丝超500万。
由团队倾力打造的《军事里的中国史2》,立足军事技术的细节,从名将、烽火、劲卒、谋略、真相等板块,以独特的视角、具体的史料、风趣的语言和独特的方式,为读者展现出军事谋略与精锐兵团在战争决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01
公元200年,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向曹操发起猛攻。颜良的兵锋直指中原重镇白马,白马守将刘延力不能支,急忙派人向曹操求援。
当时袁绍的军队实力远远强于曹操,曹操闻讯后极为震惊。
这时,曹操手下的智囊人物荀攸,临危不乱,审时度势,向曹操献上一条妙计。荀攸指出,“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荀攸的这条计策,实际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他认为袁绍实力强大,硬拼很难占到便宜。
他建议曹操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担任佯攻部队,进逼敌军后方重镇延津。颜良必然从白马分兵来救援,如此一来白马前线颜良的实力骤减,曹军再出其不意派遣一路奇兵袭击颜良,必然获胜。
曹操听后依计而行,先派人马进逼延津,颜良果然分兵来救。曹操带领大军迅猛出击,以张辽、关羽为前锋,对颜良发动猛攻。
《三国志》对这次战斗记述极为精彩:“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刺良於万众之中”,一个刺字,说明关羽用的兵器应该是枪或戟等兵器,而不是刀。
据历史专家考证,东汉时期武将所用的兵器多数是枪或戟,青龙偃月刀直到近千年之后的宋朝才出现。
勇冠三军的关羽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当场斩杀敌军主将颜良,还把他的脑袋带了回来。
从此,“关羽斩颜良”就成为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事迹,被人们传诵千百年。后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大肆渲染,遂成为神话关羽的经典章节。
02
公元215年,张辽率领曹军抵抗孙权指挥吴军的一场合肥保卫战役。
该场战役分前后两期。前期,张辽以800名将士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使孙权丢掉主帅麾旗,令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
后期,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孙权等人,迫使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免于被活捉。
逍遥津之战后,张辽不仅威震江东,还让“张辽止啼”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甚至至今日本民间仍然流传着“辽来来”的俗语。
逍遥津之战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主将张辽具备如下三点非比寻常的能力。
其一,临危不惧。逍遥津之战的背景是东吴孙权趁曹操在汉中用兵,合肥守备空虚,就亲率十余将,十万兵攻向合肥。此时,合肥城内的曹军只有四将,七千兵,又无后援,曹军主力远在关中。作为主将的张辽,不仅不怯战,不弃城而逃,还积极备战,在战前开凿了用来隐藏曹军舟船的藏舟浦,以便能顺利守城。
其二,顾全大局。守合肥时,张辽与乐进、李典等诸将不和,张辽与李典有杀叔之仇;乐进不服张辽后来者居上。然而在开战之前,张辽却主动放下脸面,降低身份,主动与诸将同心协力,共同击退孙权。不仅如此,张辽还主动要求带领敢死队出去冲杀,亲自先登直陷敌阵,以一将八百兵大胜孙权五将十万兵,致使逍遥津之战大获全胜。
其三,不畏生死。作为曹军在合肥城内的主将,本应坐镇指挥,而不是上阵杀敌。可是张辽不仅上阵杀敌,还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甚至突围出来后又杀进包围几层的东吴军,把馀陷在重围的敢死队救出来。
逍遥津之战,张辽运用八百死士冲锋挫吴军锐气的策略,并巧设埋伏,以少胜多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
03公元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危急之时明朝另立新君朱祁钰,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南迁,另一派就是以于谦为代表的主张保卫京师。
最终明代宗支持于谦保卫京师,临危受命的于谦力挫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一介文官于谦,是如何取得这场保卫战的胜利呢?
其一,整顿内政。
首先朝廷将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的余党灭族,宽慰民心。
其次招纳贤才,提拔官吏,而且特殊时期特事特办,将土木堡之变中逃回的原大同副将石亨免罪重用,与于谦共同守卫京城。
最后改革军制,将京营中的三大营精锐抽调出来组成团营,提高作战效率,以适合打保卫战的需求。
其二,统一战线。
由于土木堡之变中明朝丧失的都是精锐部队,于谦只得紧急调用京城周边的各地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大军,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战斗力不足的新兵。在调兵的同时于谦还要求官员就近前往京城周边招兵买马并进行紧急训练,随时准备补充兵力。
然后又组织民间力量,发动京城百姓拿起武器抵抗瓦剌。
事实证明,于谦的这种抵抗战略非常成功。
其三,充分保障后勤补给。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明军共有二十万聚集于京城,后勤补给是一大难题,在北京东郊的通州虽然有数百万石(一石米约重153.5斤,明朝一斤合今天的594.6克),但是短时间内无法运达京城。
于谦就采用一切手段,势必要解决后勤补给问题。除了官府昼夜不歇地运粮外,还发布了悬赏令,众多百姓还为了那额外多出来的一次一两白银的奖励为京城运粮,在这种官民合作运粮的模式下,终于把通州的粮草全部运到了京城,将士们看到了充足的粮草补给,军心大定,士气大涨。
也正是在于谦的精心运筹下,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