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问过千万次
爱,是什么?
在百转千回的心间
❤
爱
有天早上醒来,我被自己突如其来的想法怔住了。
大约,其实,可能,也许,我是不会爱人的。
那,会有人爱我吗?
我不知道。
也许,可能,大概,会有吧。
只是这概率为多少呢?
0.0001?我也不知道。
后来过马路时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有一瞬间,我想我可能自作多情了。我认识的人并没有那么多,怎么可能会算出0.0001。
这世上,爱大致分为几种:父母、朋友、还有你一直想要的他(她)的爱。
一辈子可以遇到人的总数为2920万人,两个人相遇的概率为0.49%。
假如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爱你,你可以收获2920万颗真心,想想都觉得美好。那你一定是个及其可爱的人,毕竟从未有人讨厌你。
什么是爱呢?
我不知道。
可能,也许,大概,恐怕就是想和你在一起吧,腻着不觉烦,分开会想念,会难过,会哭泣。遇到好吃的、看到好玩的想着他(她)也在就好了。
可是这一刻,我想到的居然是我自己。
你看,我不会爱人,我只爱自己。
❤
情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形容情的成语很多:情窦初开、一见钟情、含情脉脉、情不自禁、情真意切、情意绵绵、柔情蜜意、情非得已、情缘难了......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一见钟情的人,情不自禁的爱上,情真意切、含情脉脉的表白,情意绵绵、柔情蜜意的厮守,情非得已的分开,又情缘难了的藕断丝连。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又或者你相信日久生情吗?
缘分这个东西,总是说不清道不明。在数不清的犹豫中错过,又在极力追逐后发现不是想要的那个人,于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你相信感觉吗?
无需任何理由,见到一个人会心花怒放,分开了又会很想念。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恐
问君食可足,谓君衣可暖,心念不敢对君语,恐君有所牵。
前些日子,和我弟通电话时。我说“我现在有社交恐惧症,尽管不排斥与外人接触,但更多的是喜欢独处,因为成本太高,花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却还要自己舔舐伤口”。
他说“别忘了,人是群居动物”。
从小到大,我们过的都是群居生活。我们也总以为“孤单”是一个充满悲凉的贬义词,但当我们真正与世界独处的时候,内心的声音才更清晰。孤独并不会让你成为患者,他侵蚀你,不过是为了让你日后在面对黑夜时更加无所谓,一盏灯,一本书,静下来慢慢审视自己。
然而当你习惯了孑然一身,你会发现越来越恐惧与人交往,比起热闹更喜欢安静,在瑜伽垫上听轻音乐;在空闲的周末拉上窗帘点上熏香,铺开宣纸,笔还是那个毛笔......并不是没人约你出去,而是自己主动屏蔽掉了这种人际交往的请求。
我脑子里时常想起一个词儿,用来形容自己——“孤单的像一条狗”,渴望爱与被爱,却止于唇齿,掩于恐惧。
在微博知乎都有看到这样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惧怕,害怕浪费了青春却不是想要的那个人。
更何况人际交往的成本越来越高,不仅是时间,那些昂贵的衣服和化妆品多用一点都觉得浪费。当一个女孩在公司穿的越来越土,连妆也不画,那这个公司一定没有她喜欢的人;所有好看的衣服都是为周末准备的;虽然是个冷笑话,却很真实,不是吗?
我也在知乎上看到一段关于恋爱的心理学:为什么大多数人明明想爱却又若即若恐惧着躲避?
承认爱一个人,是需要我们付出勇气的。因为,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那个人对我们很重要,我们需要他。而这种需要另一个人的感觉,会唤起我们内心中的弱小感以及很多关于丧失的恐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弱小的婴儿曾经怎样期待来自母亲的爱,但是一个再好的母亲,也不可能满足孩子的全部期待。对于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当母亲没有给予他及时的回应时,也许,在他的感受里,那就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承受这种灭顶的感觉,这个婴儿就可能发展出一种能力:不让自己感觉母亲对自己那么重要,这样,当母亲不能及时给予自己所需要的满足时,也不至于让自己过于痛苦。
我们带着这种对强烈需要所爱客体的恐惧长大,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可能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来避免体验我们内心对他人的需要,从而避免面对他不能给予我们所期待的回应的痛苦。
当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爱与需要时,他们会选择怀疑自己是不是产生了错觉,他们无法相信对方会对自己产生爱的情感,因为在他成长过程中,他缺少被爱的体验。即便是他已经清晰的体验到了对对方的需要,但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促使自己放弃向对方表达爱的情感,因为他无力确定自己有能力获得对方的爱。或者是,当他得到他所期待的情感时,他没办法让自己在那段关系中稳定下来,一旦他感受到一点点对方可能离开他的危险,也许这个危险只是存在他的想象层面的,他也会先一步离开对方,以此来避免被对方抛弃的结果,这样,在感受层面上,他就把关系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还有另外一些人,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太多了,多到了他无法承受那么大的爱的压力,于是,每当他体验到爱的时候,也就与压力直接划了等号。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就会出现非常矛盾的体验,一方面,他期待感受对方的爱,另一方面,当他真正感受到爱的时候,又会害怕对方爱的情感把自己湮没,从而丧失掉自我,所以他可能会下意识的逃离。
而我,就属于下面这一类,爸妈感情一向很好,对我和弟甚是关爱;周围的叔叔阿姨亦是如此。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家庭暴力这个词儿,很是意外,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接受不了这样的新闻。难道所有的人不都是因为相爱才在一起,然后更加相爱么?
❤
惧
而你是光,无惧所有黑暗。
时间和阅历可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你忘了伤疤也能让你忘记曾经抓耳挠腮焦躁不安无从下手的那些事儿,那些你念念不忘的心事儿现在回想起来早已经微不足道。
今早看到一个话题:单身人群分布。果不其然,大多数集中在北上广深。你有没有惧怕过,有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和正在经历的人生?比起那些已经在老家结婚生子的朋友来说。可你确实很惧怕被工作和生活压抑的日渐衰老,看着数字变化不大的银行存款,想着没完没了的挤地铁,还有琐碎不断修改的方案;你贪恋过小城的安逸和触手可及的婚姻吗?有,但超过五秒并没有。
对于像我这样摇摆不定,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来说,我不艳羡那些温暖幸福有人陪伴的时光是假的。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人往往口是心非,更何况在释义丰富的文字面前,你判断不出对方的心意。所以表情应运而生,尴尬了,发个笑脸;害怕了,再发个笑脸.......
八月长安说:鸡汤常讲人要学会失去,遗憾才是完整,伤害是成长最宝贵的一课……那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害怕拒绝,害怕说错话,害怕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工作出错,害怕拼了命的追逐太阳忘记月亮的光芒,而不去努力,这样的人生才是真的令人恐惧啊。
真正的勇气,不是不恐惧,而是愿意带着恐惧前行。
忘记是哪段采访,主持人问刘嘉玲“你最想回到哪个年龄”。
刘嘉玲没有犹豫地说:我还真的非常喜欢我现在这个年龄。我不喜欢我以前的那个时候,因为你很彷徨,你很不确认,你很不自信。我现在这个状态、这个阶段,是我自己最饱满最自信的。”
这些天郑爽的书很是火热。
我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看到有人拍了她书中的某段话,很是受教。
她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寻找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可能错,可能对,没关系,生活中我们都是不断在模仿和表演一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爱情亦是如此,好好爱的时候别保留,离开的时候别挽留。
人类天生就是最高级的模仿者,模仿旁人为人处世、学习,甚至人生轨迹都一模一样。
对于这个善变的世界,无论你怀着怎样的心态,我祝愿你学会接受,也祝愿这项技能,永远没有用武之地。你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成为你自己。
❤
症
我们都得了一种病,名叫“爱情恐惧症”的病。
症状是:越来越喜欢独处,一个人唱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甚至是一个人搬家;越来越讨厌和人对话,觉得人一多就透不过气来。不会轻易说出“爱”,更不会轻易随便爱上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字是不可以轻易说出口的。即便是在亲人之间,表达爱的情感时,也更多的会被采用一些比较间接的方式,比如给所爱的人买礼物,或是做美食,但很难郑重的告诉对方“我爱你”。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我们对爱的渴望所带给我们的压力。
我们会通过微信点赞来判断对方的心意,也会在对方的字里行间寻找爱意,却怎么也说不出那句:我想你、我爱你、我喜欢你、谢谢你。
我想你了,爸爸妈妈。
我爱你,亲爱的姑娘。
我喜欢你,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谢谢你,帮了我这么多忙
......
对于所有的关系,为了增加彼此的亲密程度,我们会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一些情绪,态度,观念,感受。
人们会聊天气,也会聊聊人生。
在心理学上,我们又把这个过程叫做自我暴露。通过自我暴露这种与别人分享信息的方式,我们就有机会获得对方的反应,当彼此感到对方的理解,相信,认同,关心时,关系才会进一步深入。
研究证实,自我暴露的程度往往和喜爱、依赖的情感密切相关,自我暴露是喜爱和依赖的关键因素,而越喜爱越依赖也会增加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当我向你说了很多关于从前关于未来,那我一定是喜欢你,想要和你进一步认识了解。别想多了,不止爱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