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红楼梦》,发现我不再喜欢黛玉了,这是一个陪伴我度过整个少年时代的女性啊。她的才情,她的刁钻,甚至于她的小性子。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女孩。但最近读来老觉得她格局太小,太多的哭哭啼啼,太多的直横。而令我意外的我竟然渐渐沉浸于宝钗的世界。她的温婉,她的知性,她的世故而不庸俗。这简直才是完美女性嘛。论才情,宝钗不在黛玉之下。可一部《红楼梦》曹公都在抑钗杨黛。曹公认为女儿就该清清爽爽,反观宝钗,数次提醒宝玉考功名。这实非闺中女子所为。可也是在曹公笔下黛玉“玉带林中挂”啊,宝钗世故,却得善终。
纵观《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宝黛并列第一。这大抵是曹公最偏爱的两个姑娘了。可这两个最好的女儿家却从来天差地别,她们都很聪明,但又不一样,黛玉是才情外露,宝钗却处处守拙。才气外露的活得像刺猬,身体没一个毛囊不打开的,她太敏感,太多情,曹公再偏爱,也救不活她。宝钗的聪明更透露着哲学,她知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世界,这也不是聪明能解决一切的世界。有的时候要关闭自己,装看不见,装听不见,眼耳鼻舌身意要能开,要能闭,要糊涂。所以她能够成就金石之说。
反观古今,“聪明人”活得大多不好,所以有那么多万人皆醉我独醒的直臣,所以屈原要跳江,所以司马迁要受宫刑,所以比干要被剜心,所以岳飞会被十二道金牌追回,所以林则徐要被放逐 ,所以苏轼“乌台诗案”事发,所以杜甫一生郁结,所以于谦含冤遇害……他们皆因太聪明。他们完全可以做庸臣,天下又不是他家的,完全可以多磕头,少说话耳。皆因太聪明。
所以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所以一辈子变法的王安石希望儿子“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所以龚自珍的朋友劝他“也是惜取庸福,做个平常人,多磕头,少说话,报喜不报忧。”
也正是如此,我们会“藏愚守拙”,我们不会太敏感,我们会笑天下可笑事,我们不敢太聪明。所以鲁迅只有一个,所以不会再有海瑞。我们都笑嘻嘻的逢迎着,我们都知道聪明外还有一门学问叫“厚黑学”,我们会读《菜根谭》,我们知道了要明哲才能保身,我们知道聪明人大多都傻。我们会觉得《阿甘正传》是最好看的电影,我们会觉得许三多那么可敬,我们觉得只要活着就行。
我们会认为黛玉太傻,完全可以世故一点嘛,毕竟贾母偏爱的还是她啊,那么多小性子使给谁看。你看看宝钗。可也是因为此,宝玉出家了啊!
所以我们会觉得“钱”是一切,从来不会有人站出来再说了,我们会讨厌贿赂,可自己从来不会拒绝,我们太聪明了,我们的聪明是千百年来宝钗式的聪明。我们会蒙着眼装看不见,顶多来一句“与我何干”,我们拔掉自己满身的刺,谓之以成长。然后缠得像木乃伊,笑嘻嘻的说“我们长大了”。我们开始浑浑噩噩,不敢太清醒。我们都是《一九八四》里的成分,我们离人越来越远。不会在有人敢说实话,“忠言逆耳”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关卿何事?”我们父母会教育我们那是别人的事,我们开始畏手畏脚,战战兢兢。我们知道了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把“成长就是磨掉棱角”奉为圭臬。我们觉得自己比聪明还聪明。所以庸人有福。
我们都太聪明了,聪明的不像人,我们都太聪明了,聪明的鬼话连篇。我们都太聪明了,拿着几千年的历史开玩笑,我们都太聪明了,我们还有一门处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