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晨的涂鸦很涩,不得不像庄子那样“支离其言,晦藏其旨”……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前几天,有位学员问我:“老师,您每日如此辛苦地涂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抛砖引玉吗?”
在确定TA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之后,我沮丧却不乏真诚地答:“本来初心如此!但是看到您的提问,我方知道所谓‘抛砖引玉’不过是我的奢望,必须放弃了。”
TA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即使说了您也不会理解,而且我怕您一旦理解了会为自己的提问而羞耻的。”
“不会的,老师,我这人脸皮比较厚。”TA显然觉得我在开玩笑。
“可是,我的脸皮比较薄,看到您提的问题,我已经无地自容,正在家里到处找绳子上吊呢。”这倒是玩笑。我还说:“遇到像您这样的学生,我这做老师的哪怕每天‘抛玉’恐怕连块砖头都引不出来,更遑论我所抛的是‘砖’了!”
见TA打着哈哈,我也就放弃再聊。
没想到昨天上午去海洋大学讲课结束,邂逅一位朋友,是位博导,很调侃地跟我说起自己的学生“英语比汉语好,搞人际关系的能力比专业水平高”。我偷笑。
当他问起我所带的学生如何时,我说“当然不能跟您所带的硕士博士比,您的学生英语比汉语好,而我的学生在汉语表达时都不知道什么是‘谦虚’和‘礼貌’”。
其实这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在心中狠狠地打了自己几个嘴巴——一个老师可以在学生面前骂几句甚至讽刺挖苦,怎么可以在背后说自己学生的不足呢!
也真是好朋友!他竟然能够通过我说话时对“谦虚”和“礼貌”语气的加重,在“会意”层面与我共鸣了。
朋友给我看了一条学生发给他的微信,上面赫然写着——
“□老师,我公司的□□□研究所已经开张,正式批文也下来了,欢迎您和师母前来参观!”
我笑着问:“您去‘参观’了吗?”
他答:“当然去啦!”
彼此大笑。之后,我俩就聊到了有些人际交往的“常识”有多重要。
我们要文化自信,但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空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每个人的言谈举止当中,比如某位文化人跟我说,当她听到有人对别人说“我夫人”时,就有些受不了。
我觉得她是对的,尽管大家对该不该称呼“我夫人”是有争议的,而“有些受不了”也是大可不必的。
关于这种低级错误我也没有少犯,比如当我听人家称自己老婆为“贱内”时竟然觉得可笑!——现在认识到事有多糗,羞于启齿。
有了和朋友的这次邂逅,我在犹豫过之后,昨晚还是决定给那位学生发个微信,告诉TA“涂鸦”是个谦辞,作为作者的我可以用,以示谦虚,但作为读者或学生,若将我每日的辛劳称之为“涂鸦”就非常不礼貌,除非想骂我写的就是垃圾。
当然,我没有告诉TA,如果把我涂鸦的称为“大作”刚刚好,若称“杰作”就有些过——尽管我心里还是高兴的。
夸奖时用词再夸张我也不怕,而对哪怕是些许的贬低或不敬我都会锱铢必较。这就是人性,不只是我才这样!
微信发出去了,至今没见回应,我的焦虑指数蹭蹭蹭上窜……TA是没有看到呢?还是装作没有看到呢?记得微信不是有撤回功能吗,怎么就不能撤回了呢!
唉。
作为防御,只好冠冕堂皇地说两句结尾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
我殷切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发现我每日涂鸦中出现的问题并直接的指出来,以便我能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