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四个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党的百年奋斗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为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走向发展进步、繁荣富强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因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产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然表现为是一条借助工业化、现代化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实践层面和国际比较上,学者和世界政要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更多聚焦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目标任务、路径依靠、手段创新、结果成效等因素,并从这些因素的分析中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与否、得失成败。当今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亿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极大增强,从而极大地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本质上是一种真理自信、价值自信、逻辑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行,既来自这个理论体系把握规律性、体现必然性和富有前瞻性的科学结构体系、强大逻辑魅力、饱含人文关怀的价值正当性,更来源于它直面重大矛盾、生动解答现实问题、建设性推动问题解决的务实性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为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供了实践支撑。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充满了艰辛曲折,制度的探索与建设贯穿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趋成熟。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成为人们坚定制度自信的一个重要依据。
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来自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优越感,更来自基于国际横向比较的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之所以不够强烈,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现代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巨大落差直接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今天,中国人民心态更成熟、对世界的认知更理性,就其深层次原因上讲,源自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比如,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拥有近4亿中产阶级的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完善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链、在世界科技竞赛中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等,这些巨大成就构成了中国人民更加自信稳健、奋发有为的坚实物质基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