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在切橙子,3岁的闺女在旁边。
闺女:“妈妈,你小心点。”
我:“好的,谢谢宝贝,妈妈会小心的。”
闺女:“好吧,那我就不担心了,我怕你切到手。”
哎呦,我的心里那个美啊,小棉袄怎么这么暖啊。
今天在阅读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撰写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到: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不知怎么,我的记忆闸门也突然被打开了,想起来小时候妈妈切菜时,我在旁边的情景。
忘记了当时的自己跟妈妈在说什么,但是妈妈突然切到手指流血了,然后妈妈说:“我切个菜,你在旁边嗡嗡嗡嗡说,看我切到手了吧,上一边去!”
带着对妈妈的心疼,同时自己又很委屈,我逃离般走出厨房,以后妈妈切菜的时候,我是绝不敢再在旁边说话的。
这件事也让我形成了一种模式:当别人切菜的时候,我是很少说话的,我特别害怕别人因为我说话受影响而受伤。
我学会了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以免再次感受到,我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
记忆的闸门打开,也让我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对女儿暖心的话,感受如此不同。
我当时的感受,不止跟她暖心的话语有关,更是跟我童年记忆中受过伤的那个小女孩有关。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提到: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有一天你会赫然发现,那些经历会冷不防地跳出来,给你一记回马枪。你可能会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和我妈妈如出一辙。”
的确,很多人做父母之后,都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我也有很多这样的时刻。
闺女磨蹭不出门的时候,我会威胁她:“不快点穿好鞋子,你就自己在家吧。”
吃饭慢的时候,我也威胁她:“不好好吃饭,就从餐椅上下去,我把饭端到厨房去。”
不刷牙的时候,我依旧威胁她:“不刷不刷吧,随你便,反而晚上小虫子不会来我嘴巴里。”
“恐吓威胁”变成了我的一大育儿法宝,而我今天细细想来,这个模式竟然是我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我们家四个孩子,妈妈经常说:
你们谁想学习就学习,谁考上我砸锅卖铁供他上大学,考不上的就在家种地。
你们谁想吃谁吃,不想吃,饿不到别人的肚子。
反而每个人就这么多活儿,谁先干完谁先睡觉,不想干就慢慢熬吧。(小时候经常熬夜剥玉米、花生、摘棉花等)
这些话语,看似给了孩子们自由选择权,但是背后就是赤裸裸的威胁恐吓。
而这种模式,也被我当做控制孩子的有效方式,留在了我的养育模式里,不经意就会跳出来,运用在我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这本书,学会了在慢慢检视自己的内心,也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读到这本书,不要把伤害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