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麦扇儿”
前几天,收拾家,无意间在柜子里面翻出两个阴干的麦扇儿。那是去年七月十二那天,邻居送给儿子的。我突然想起那些年母亲的麦扇儿了。
七月十二,是甘肃陇中的汉族节日,是新麦上场后,食新面的节日。农家有谚语曰:“七月十二,烙麦扇儿。”用新麦烙成的穿裙子的娃娃形的馍馍,名曰:“麦扇儿”。分给家人食用,小儿尤其喜欢。
我小的时候,顿顿吃谷子面,白面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掺和点,做一顿臊子面。
尽管母亲一再地节约,但那少的可怜的白面,一过三月也就断了顿了。
那些年,家里劳动力少,一般在秋天消停下来才碾场。每年七月十二之前,母亲就用连枷先打一点或者是在碌碡上摔打点小麦,赶在十二这天,给我做几个麦扇儿。
看着那几个穿裙子的白面馍馍,我忍不住想立即就吃一口,或者掰上一根腿,略微尝尝,放在猪油的馍馍吃起来脆酥软,加上淡淡的咸盐味,一定好吃极了。但总算忍住了。
母亲义正言辞地说:“放一放再吃吧!”就这样,我把麦扇儿放在柜子里面了,时不时拿出来闻闻那股麦香味。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来,犹犹豫豫地掰了一根腿,正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母亲进来了。
母亲使劲的在鼻孔里面呼出一股气,伴随着“哼”了一声。说:“馋死鬼!人家的都能放到八月十五,你就...”我赶紧把残缺不全的麦扇儿放进柜子里面去了。
转眼,真的就到了八月十五了,母亲如梦方醒般说:“我的妈妈呀,你的麦扇儿呢?”我急忙拿出封存依旧的麦扇儿,一股臭气熏天的味道。全都绿了长毛线,母亲叹气地说:“哎。我只是想让你留着,等别人吃的时候你在吃。不成想...”说着就抹眼泪了。“明年收成好了,我给你多做几个!”
第二年,小麦长得并不比往年好。但七月十二的前一天。母亲还是晒了几捆麦子,一把一把的在碌碡上摔打,然后簸净晒干,在自家的石磨上磨成面粉。七月十二那天,母亲早早就起来了,怎么做 做了
看着满满一盘子麦扇儿。我正暗自高兴今年能多吃几个麦扇儿的时候,母亲微笑着说:“你看,那个好看!”我指着几个没有焦疤的裙子线条流畅的说“下几个好看。”“那就取出来,给婶子端过去吧!”
原来,婶子家那年收成不好,他们没有做麦扇儿。
事后,母亲告诉我,麦扇儿本不是充饥的,是庆祝丰收的喜悦的,既然是喜悦,就理应大家分享。
后来,我家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母亲每年都要做好多的麦扇儿。和以前一样,母亲每次把做好的麦扇儿摆在案板上,和我评选,把认为做的好的,就分给街坊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分享。
又是一年七月十二,张阿姨害病头疼,说孩子们都长大了,今年就不做麦扇儿了。母亲知道后,发了满满一大盆面。
那天早上,母亲把我叫起来,说:“你来烧火,我给你们做麦扇儿吧”母亲把切成三角形的面,用筷子在三角处用力一夹,一个瓜子脸的娃娃人头就出来了,再用花椒仔点上眼睛,用小麦点上嘴巴,顿时一个女孩形象微笑着就出现了。然后,母亲用刀在三角形两边切了两条,拉起来,抱住头部,有了胳膊的娃娃看起来更加活灵活现了,最后,母亲用梳子在裙子上刻了几道条纹,条纹界格里面用顶针压出圆圆的圈,像少数民族的服饰。
母亲的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工作后,每次回家,给母亲带一份礼物,婶子也要带同样的一份。
现在,母亲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她的那种精神,却依然在生根发芽,持续不断的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