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关于死亡的。
在中国人眼中,谈论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忌讳。但我觉得,这个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话题,值得早一点拿出来聊一聊。
人是怕死的,中国古代的君王们,无不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即使是现代,一些富豪死后甚至找人将自己的尸体冻起来,以便在未来利用最新的科技再将自己复活。
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根本不现实。即使通过最新的基因编辑或基因修复,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正常寿命依旧有极限(115岁)。
提前思考死亡这件事,未必是坏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01 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第一次经历死亡,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奶奶因病去世。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爷爷焦急叫我赶紧下来(我当时在楼上),等我赶到奶奶床边的时候,奶奶已经仙逝。
我当时其实不太懂奶奶到底怎么了,那一刻我是懵的,但我知道她可能没法再陪我玩了,想着想着眼泪就直往下掉。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有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里面提到一个小故事:
一个妇人的儿子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求佛陀让她的儿子复活。
佛陀说:“你到城里去,问一户没有亲人过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给我。”
妇人很高兴地去了,但沮丧地回来。
佛陀问她:“你带回芥菜子了吗?”
妇人说:“我问了很多家,可是每户人家都有亲人过世了。”
不仅是面对别人的死亡,面对我们自己的死亡也一样,有一句话说得好——“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也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要面临很多课题,而死亡是必修课,无论我们如何逃避,这一课你始终要上,而上课时间,随机。
02 人生不要留遗憾,要活得精彩
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叫《遗愿清单》,讲述的是两个罹患癌症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一起列了一个清单,然后一起完成。
看完这部电影,深有感触,想到自己也许也会面临这一天,如果那一天到来了,那我的遗愿清单会是什么?
想到这里,我突然豁然开朗,与其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去完成自己的遗愿,不如珍惜自己现在的每一天,让每天都过得精彩。
于是我变得越来越珍惜我活着的每一天,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我们就应该明白,我们剩下时间大致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有个数据表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5.43岁),每个人都可以算,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这道似乎有些残忍的“数学题”。
既然时间有限,我们就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对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2019年,我离开了服务了10年的公司,投身自媒体,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提升学习效率,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我的决定似乎有些鲁莽,但这是我思考了将近一年才做的决定。
余生很贵,我不想浪费,我不想我临终前,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还有一个长长的清单等待我去打钩。
著名文学家梁秋实说过:“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
这句话听着有些悲凉,但这就是事实,我们能做,就是尽自己所能,把每一天过得精彩。
03 向死而生是勇气,更是智慧
在大自然界中,有一种鱼叫鲑鱼,在每年的8~9月间,都会上演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
成年后的鲑鱼,在太阳和地球磁场的引导下,浩浩荡荡从千里万里之外的海洋,逆着汹涌的水流游向内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
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不归路,但它们依旧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不仅要躲避大海中凶猛追击的鲨鱼,还要提防在河边守株待兔的棕熊。
它们拼尽全力,就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产下它们的鲑鱼宝宝。
据统计,鲑鱼每次产卵2000到3000个,但能成功孵化、出生、长大并游回海洋生活,数年后又回流出生地产卵的,仅有6条。
我很佩服它们向死而生的勇气,你也许会问,面对死亡,难道它们没有一丝恐惧吗?
面对死亡的恐惧,我不知道鱼有没有,但我知道人有,对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是这么看的: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世界,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从另外一个角度,生死本身也许并没那么重要,道金斯老爷子在他的书《自私的基因》里提到,我们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基因为了延续和进化的目的而存在的。
向死而生更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在我们的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不仅传递了遗传信息,同时也传递了我们新创造出来的知识。
于是,我们便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04 写在最后
对于生死,周国平老师说过:
“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儿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
向死而生,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站在一生的高度,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我是@飞翔的海马,专注于个人知识管理与效能提升。欢迎关注我,陪你持续学习,解锁人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