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二叉树上》——来自网友:玄简君【夏】
现代计算机科学以希尔伯特的一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为嚆矢。滥觞于数学与哲学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有限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康托“无穷之外还有无穷”的信仰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构造主义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反证与超穷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不存在的否定不代表可以找到存在的构造性证明。”布劳威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有限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数学与逻辑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系列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直觉。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数学意义的道路上,对计算的期望本就是在与数学与逻辑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计算模型、不同算法的觉感与体认。哥德尔为罗素送去不完备定理,又建立了递归函数。他的数学哲学是柏拉图的,也是虚无缥缈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图灵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计算角度一觇的数学有偏狭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图灵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繁忙的海狸之前,未超过彼不可计算之数,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满足性问题的解答时,在途中涉足非确定性图灵机,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创造算法的同时,算法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计算的有限性与有效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经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阿隆佐邱奇的阿尔法转换与贝塔规约,并效波斯特之言,对无法解决之问题保持沉默。
用在二叉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阿兰图灵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二叉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