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即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的到来,除了意味着“酷热”这个敌人已经抵达战场外,也代表着“雨季”的来临。
对于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小伙伴而言,下暴雨是相当频繁的事情,有时候,白天还是艳阳高照,酷热难挡,到了夜晚的时候,窗外就变成了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景象。
暴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出行不便自不必说,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今天,咱们便以唐朝和罗马帝国两个封建时期的超级大国为例,谈谈古人在夏季水灾面前都有哪些预防措施。
【我国气候分布图】
一、唐朝长安排水工程的特点:借助地势修建排水渠将积水导向低洼处,然后再挖蓄水池积蓄流水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春三月癸亥,唐高宗李治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并差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给唐三藏法师。
夏四月八日,碑文制作好后,许敬宗便领着工匠带上碑文给玄奘大师交货去了。
皇帝御赐碑文,这在封建社会是莫大的荣誉,玄奘大师为了体现出自己对君王的感激和重视之意,便亲率慈恩寺徒众和京城中的僧尼到芳林门迎接碑文。
玄奘大师一行人,手里持着供佛的各营幢盖、宝帐、幡华,朝廷也派出太常九部乐,长安、万年二县的乐工在一旁演奏音乐,为交接仪式增添彩头。
这派头为碑文交接造够了声势,以至于长安城内的百姓就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可随着交接碑文的日期越来越近,却发生了一件令双方都始料不及、异常尴尬的事情:长安城内突然下了一场大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送碑文的队伍难以前行,只得把交接日期延后了八天。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至七日冥集城西安福门街,其夜雨,八日路不堪行,敕遣且停。”
这件意外事件至少反应出了三件事情:一是长安城夏季多暴雨,并且严重到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程度;二是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三是当时长安城的街道还未完全实现砖石化,仍有一部分是泥土路。
【注:唐长安城除了个别区域铺了沙石,大部分地方还是泥土路。后来为了方便宰相和官吏出行,唐朝还专门在长安城内街道正中铺了一条“沙道”。】
当然,这种连续下几天大雨的情况,也不是每年都会发生,正常年份里,长安城的排水系统还是值得信赖的。
隋唐长安城,是宇文恺在吸收汉魏都城建设经验基础上,“ 创制规模”,历时九个月在汉长安城在东南龙首原营建的一座新长安城。
《管子 ·乘马》 说: “凡立国都 , 非于大山之下 , 必于广川之上 ,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 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宇文恺在长安城的选址、设计方面,也遵循了管子的思想:建立国都,即便不选在大山之下,也一定要在靠近河的地方。远离水源会导致城市居民用水困难,而太过于靠近水源,又容易引发洪涝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讲,宇文恺身上的担子,都不可谓不重。
【宇文恺,仅供参考】
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它北临黄土高原,南临秦岭,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河交汇之处,渭、泾两河交汇还形成了一道地理奇观——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
长安这种山环水抱、平原开阔、土壤肥沃的地理环境,很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因为它兼顾了长安作为都城在粮食种植、政治中心、军事防御、交通出行和运输等方面的硬性需求。
宇文恺在规划长安城时,依据地势,采取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建筑布局,这样一来,雨水便会顺着地势往地处流去,间接性降低了出现城市水涝的可能性。
长安城的道路也是采取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在道路两旁都修建有专门的排水沟,这些水沟通常深3.6米,宽1米左右,水沟底部和沟壁通常砌着砖石,好提升它的使用寿命。
唐代的城市排水设施分作三个板块,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代排水沟】
夏季涨水的时候,第一道被触发的防洪措施是蓄水池,如果水流过大,蓄水池不管用了,便会通过排水沟流到护城河中,最后再被导引至渭河内。
二、古罗马黑科技:一个过了2500年依旧还在使用的下水道
古罗马的给排水系统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古代历史最辉煌的奇迹之一。
既然被冠以“奇迹”之名,那它究竟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呢?
答:在今天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地下24米处,有一条修建于2500年前的维戈尔输水道,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入口阶梯】
传说,罗马城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埃尼阿斯的后代,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所建。
罗马城地处地中海中部,位于台伯河下 游的丘陵平原上,素有“ 七丘之城 ”之称。罗马帝国初年,帝国皇帝将罗马划分为十四个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旨在打造一座“永恒之城”。
罗马城以罗马广场为中心向外呈环形辐射,罗马街道上的道路宽4到6米,中间是车道,两旁是人行道,道路用沙石、砾石铺成。
在道路底下,便是十三条排水通道了。
古罗马城周围有很多山丘,这导致罗马城附近时常面临着积水泛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马城市设计师没少掉头发。
在路面上,罗马城也是采取依靠修建倾斜路面、排水沟的方式来排水,而在地底下,罗马人的下水道堪称“黑科技”,因为古罗马的排水道有些“ 大到可以使载满稻草的四轮马车通过”。
古罗马的下水道分为家庭下水道和公共下水道两种,居民需要交纳费用让自家下水道和公共下水道联通,这样一来,家庭污水、雨水便会通过水道排走。
古罗马人极为看重对下水道的维护,他们规定平时会有专门的“水务理事”负责监督巡查是否有人破坏下水道,如果要修建、改建下水道,还必须经过具备相应事务管理权限的大法官的批准。
【古罗马输水排水体系】
古罗马和唐王朝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两国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迎接大自然的挑战,从而为自己营造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不过,由于罗马帝国和唐朝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的差异,古罗马排水系统和唐王朝在长安实行的排水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有偏重。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BBC纪录片《探访罗马地下世界:2500多年前下水道仍可使用》
【2】《古代罗马:城市规划和管理》
【3】《古代罗马的供水》
【4】《城市:一个罗马人规划和建城的故事》
【5】《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