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事情多于可用时间时,说明你已经在进阶的路上了。因为对于一个安于现状的普通人来讲,他的时间都是需要用来“杀”的,而不是要想办法省。
当我们想要学习更多时,时间不够怎么办?只能想办法提升效率。
其实提升效率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1,提升某一个时间段,比如两个小时的利用质量。以前这两个小时只能用来写半篇文章,利用某些方法或者工具之后,可以写出一篇文章。
2,提升某一件事的效率。比如,之前读完这本书需要3个小时,通过一些方法和工具,现在读完只需2个小时。
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省出了更多时间,过程却不一样:一个是从时间的利用率上入手,一个是从做事的效率上入手。
先说在做事的效率方面的提升。
一件事,在保证结果质量的前提下,想要做的更快,有如下两种方法。
一个是练习,越熟练,速度越快。比如打字,只能是练的多了才能打的又快又准。
另一个是借助特定的方法。比如读书,之前的速度很慢,通过学习“高倍速阅读法”、“目录阅读法”等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在做事效率这方面,主要靠个人的主动性,主观性比较强,需要自己来决定和选择,不多说。
而对于大部分人,以及我自己来讲,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上。
之前,我觉得自己还算自律,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时间都被无形的消耗掉了。直到我试着用《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记录了一段时间我自己每天的时间花费,才发现自己的时间利用率低到了极点,正经做事的时间不到30%,还不包括做事期间的发呆,喝水,上厕所。如果把这些时间也抠除,那么一天中真正产生价值的时间最多也就1/4,这还是在知道自己要记录时间,而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况下。
虽然这个时间花费的记录,我嫌麻烦,只记录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可是给我的震撼已经够了。在每天做事的时候,我会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意识”就像一个警铃,当我去做一些无意义的时间耗费时,这个警铃就会响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傲慢,也有一份“我自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感。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对自己有谜一样的自信,不如去记录一下,几天就好,如果你有心进步,足以唤醒你的时间意识了。
现阶段,我用的最多的是“倒计时”法。就是每做一件事之前,预估一下需要用时多久,然后在手机上开个倒计时。
比如,我现在需要用一个小时,把心里已经成型的腹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我就定1个小时的倒计时,找个安静不被打扰的地方,专心完成这一件事。如果完不成,就再定个10分钟。
这有点像“框架思维”。人是需要限制的,因为人的欲望是天马行空,本性爱自由。如果给你个框架,你至少会被框住一下。
顺便说一下,有时,这种带点强制性的限制,真的可以让你沉浸其中,进入心流状态,效率很高。
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一点,就是你的心要定,你要安下心来做这件事。因为,我发现自己如果内心还在抗拒或者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那我即使定好时间,做的时候效率也不高。
怎么破?
对我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如果我心还未定,我就先给自己一个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要么做些周边的工作,给自己一个进入任务的环境,要么让自己做最后的放松。如果过了这10分钟,依然内心抗拒,那就把这个事先放一放。
还有一点:不要定太久的倒计时。太久的话,超过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期间你还是会去干这干那来放松神经和补足注意力的,这样一来,这个定时就失去了意义。
比如我自己,如果定了一个2小时的倒计时,中间我就会忍不住去翻微信记录,看微博,或者干别的什么,过后还会自责和懊悔。所以,现在,我就把之前经常用来做大任务的2小时倒计时,改为2个一小时,中间给自己一个晃神的时间。
大脑神经和注意力都需要张驰有度,不单是放松和休息,还是回血和补充营养。大脑是越用越好用,不过并不是让你一直不停歇的用,如果你只用,而不去维护,它也是会受伤的。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曾经用过和正在用的方法。
方法和工具有千千万,选择适合你现阶段的,顺手的,只要对你自己有益的,都可以坚持用着。至于其他的,你可以去尝试,如果有更高的,可以替换掉原来的。
永远记住,方式、手段,方法、工具,都是为你所做的事服务的,别忘了你的目标就好。
鱼苗4组-406-亮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