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遇到一见如故的朋友,彼此交谈非常投契,便常常会发“相逢恨晚”的慨叹。其实,不光人会“相逢恨晚”,道理也是一样。在读到某本书,学到某个道理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慨叹,如果能早点看到这本书,早点懂得这个道理该多好。
早点明白,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这正是书籍的可贵之处,也是愿意分享人生经验之人的可贵之处。虽然有些经验在你跌过很多跤、走过很多路之后,跌跌撞撞也能总结明白,但是,若是在跌跤之前便能由他人传授的经验可以预测到哪里有坑,因而避开了去,岂不比跌得头破血流要好?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有时候,有些道理即使很早就知道,但是凭借着当时的心智和阅历,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而当你终于能理解这道理的时候,再回顾往昔,便不免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明白。其实相逢未必晚,只是相知太晚而已。
最近一次我发出这样的慨叹,是在我读松浦弥太郎的《25岁,如何规划你的人生》正文第一篇时油然而生的。
这一篇的标题是《以做社会的齿轮为傲》。
松浦弥太郎劝诫年轻人要做一枚与社会这个大齿轮契合的小齿轮,对社会有贡献。
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是的,我们其实很早就听过这个关于齿轮的说法。那就是雷锋的“螺丝钉精神”。
雷锋日记里曾这样写道:“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慢说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结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这个道理虽然早就听过,但我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过,也从来只将它看做空话套话,从不觉得能对人生有什么启迪的意义。
但我在松浦说要做社会的齿轮时,我却忽然理解了这句话,并且遗憾,“如果当我刚毕业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道理,或许我的人生就会不一样了。”却懵然不知,这道理早就摆到我面前过了,只是我看不到而已。
我刚毕业的时候,自视甚高,不甘于做一颗小小的齿轮,总觉得自己该是支点,给根棍子,就能撬动地球了。也因此眼高手低,错过了很多磨练自己的机会,更不要提给社会做贡献了。
在走过几年弯路以后,我才渐渐明白,只有踏实做好一颗齿轮,推动整个巨大的齿轮群体往前进的同时,自己自然也在往前走。但如果没有契合社会这个大齿轮,就会脱节、掉队,待在一边生锈去了。我也更加明白,个人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得多少名利,而在于你对社会的贡献多寡。
可惜,小时候在听到雷锋“螺丝钉精神”时我并没有将这个道理想明白,听过就算,而当我再次在松浦弥太郎的书里看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已经要感叹“相逢恨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