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感觉一下子戳中我的心巴上,明白自己为啥喜欢阅读了,因为不喜欢与人周旋的我,阅读比任何人更能走进我的内心。
我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阅读的,回想一下,大概是很小的时候,从我看到第一本连环画起开始。书里的世界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让我知道我生活的世界驻外还有无数种生活。
因为喜欢看书,那些藏书的或买书的地方就成了我常去到的地方,小时候条件不好,生活的农村刚刚能吃饱饭,喜欢看书的人不多,家里的书也就是一些小人书,还有母亲做村里“妇女主任”时从乡政府拿回来的村里订阅的杂志(莫愁),还有就是语文课本了,学校里连个图书馆都没有。
直到上了初中才有图书馆,而且也没啥藏书,借阅也困难,那时候老师只想着我们考试考的好,都不想学生多看课外书。
直到上了高中,在学校附近有一家卖旧书的书店,满足了我渴望阅读的心愿。
那家旧书店是一位老人开的,卖的书籍很丰富,各种类型的都有,书卖的也便宜,我经常省下饭钱去买书,后来老人知道我是旁边学校的学生,知道我们生活费不多,生活不容易,就免费的借书给我看,只要我按时还他就行。
那几年里我在老人那借了不少书看,我的读书习惯和文学素养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至今我都还记得我曾借过的几本印象深刻的书,记得有(简爱)(飘)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有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高中三年虽然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但那三年的阅读经历奠定了我半生的人生基调。
从那时起,我每到一个地方,最先打听的都是图书馆在哪里。
如今定居在江南这座古城,这座古城历来是文化古城,书香浓郁,到处可见一些文化景点,书店和图书馆也是每个区域都有。想买书或借书都可以随时实现。
我是个节约的人,虽然爱读书,但也很少买,主要还是到图书馆借阅。
现在每到休息天的时候,我会常去到离家不太远的图书馆看书或借书。
那座图书馆是我们这个区域里建筑规模最大,环境最舒适,借书最便捷的图书馆。第一次去到那里,我就喜欢上了。
图书馆共建有两栋相邻的图书楼,一座北楼,一座叫南楼,共有五层。
北楼主要用于藏书,南楼供人们借阅,所以我每次去都是去到图书馆南楼的二楼或三楼借书或看书。
借书的话支付宝扫码即可,还书也是,还可以在每个区域的电脑上搜自己喜欢的书,搜到加入书架后二十分钟就有机器人送来借书柜里,我们扫码或按取书码就可以拿到。
南楼的一楼是青少年活动阅览室,二楼三楼是小说散文传记哲学等书籍,是成年人阅览室。
南楼南面临着一条主干道,但距离马路有一段空旷的距离,像图书馆的前院,满是草坪和绿植。
室内的设计也非常独特,二楼三楼的阅读室是上下打通的,进了二楼迎门是图书管理员的前台,两边就像两面展开的书页一样一层层拾级而上,从二楼直可以走到三楼,每个楼梯都放有两三个彩色海绵坐垫,供阅读的人们落座和休息。楼梯下的空旷空间是各种借阅书籍,还有临窗一长牌的双面以坐四人人办公的电脑桌。
每次去时常见到不少人在电脑桌上伏案学习或办公。
南墙的墙面不是实墙,是我喜欢的玻璃落地窗设计,每每坐在二楼三楼室内阶梯上看书看累时,可以透过明亮的玻璃落地窗看到外面的人群、车流、绿树、平静的湖面还有湖的另一边的白墙红瓦的高楼,还有偶尔飞过的飞鸟。
外面可能满耳喧嚣,图书馆里却一片静懿,在我觉得犹如一座避世桃花源。带给人一份岁月静好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