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间隙性堕落?

你是否经常说我要改变,但坚持两周之后就要放弃,继续该干啥干啥?

你是否下定决心去学习某样东西,但努力练习了一个月之后就想着我放松几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是一篇较为枯燥的学术知识,我尽量用我拙略的文字让他通俗易懂,如果大家坚持看完,相信对大家应该有所帮助,至少,会了解大多数人为什么一心想改变刻苦钻研但却平庸或失败的原因。

作为当代青年,大家都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努力学习、刻意练习某一领域的技能时,却经常会出现半途放弃或无所收获的情况:一心要减肥却在努力控制饮食一个月之后还是忍不住去吃火锅、立志学英语也知道要多读多练的情况下两个月就放弃了,或者减了两个月体重还是没有下降、学了半年英语还是跟当初水平一样?

这些都是什么原因产生的?为什么别人可以减肥成功并且英语越来越好?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疑问,我曾经也与大家一样,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刻意练习——大脑就像肌肉,越练越大,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首先,我们都知道人的能力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任何牛逼的人所做的牛逼的事,只要你通过刻意的练习,理论上都可以达到。(不知道的估计也不会愿意看到这里。哈哈,这种含有心理暗示的话不对,但真香。)但为何我们却最终没有那么牛逼尼?我们首先把人通过刻意练习后在某一领域的结果划分为三个部分:

1.卓越(牛逼)——2.普通(马马虎虎)——3.失败(半途放弃)

第一部分,卓越的形成必然是良好的资源环境+正确的学习方法+长期的刻苦训练。三者基本缺一不可,看个人理解,理论上后两者也可成功,但相比三者具备,艰难无数倍。就比如学开车:正确的训练方式=驾校专业教练教学,长期的刻苦训练加上教练专业教学,你就能学会开车,但良好的资源环境(咱得有钱报驾校)也是不可少的。

第二部分,普通——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如何理解,咱还是举个例子:比如学开车,你报了名交了学费(良好的资源环境),有了专业教练指导教学(正确方法),并且你自己也努力(长期的刻苦训练),那么,最终你拿到了驾照,学会了开车。之后,在上下班、接送孩子这方面你都可以娴熟的开车进行,并且碰到车流大、堵车等情况你都能轻松应付,但在这样开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你的开车技术真的提升了吗?你能达到漂移(卓越)和排水渠过弯吗?显然是不行的。这种练习被称为“天真的练习”——只是反复的做某件事情,并指望依靠这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第三部分,失败。我们都知道要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去训练、去迎接挑战。

挑战越大,变化越大,但不要太过——关键就在于这个“变”和“过”字上。

失败原因️——变:预期变化与实际变化不符。如何理解,依旧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想学会开车,本以为一个月就可以拿到驾照,但半个月过去了,我们才刚刚学会了倒车入库,还没开始进入侧方停车的训练。太慢了,还是不学了,于是失败和放弃了。

失败原因️——过:挑战离大脑舒适区太远。如何理解,还是那个例子:想学开车,也掌握了一定基础方法,科目一科目二都轻松过关,但到科目三时,一上车三秒提速直接从10码开到60码,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行人车辆,双腿抖的不行,脸色发白。停车不学了,太刺激了,挑战太大。

其实,️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理解: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的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猛。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学会科目一的理论,完成了科目二的基础,达到了科目三的上路,再通过科目四的复习,才可以拿到驾照学会开车。

但同时,可能也只是会开车而已(普通),要想达到卓越(漂移和排水渠过弯),那么我们需要再去找专门的赛车手培训老师(继续正确的训练方法),进行更为刻苦努力的训练(更长期的刻意练习),当然,我们还需要付出更昂贵的money(良好的资源环境)。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有一丝作用,记得点赞关注,每天分享心理及生活知识。

最后,像大家奉上一番寄语:

愿我走过的痛苦,你不必经历;

愿我拥有的幸福,你触手可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