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坚毅和勇敢,将永远刻于星空。”
如果有一天太阳系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会如何应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流浪地球》中给出了一种在我看来最不可思议,最辛苦,也最令我动容的方案——带着地球经过2500年的流浪,去往新家园。不可思议是自然,2500年的流浪,时间长道几乎没有几个国家的历史能与之相比,长到开始的计划设计者根本无法看到终点;辛苦也可以想象,渺小如人类要带着地球这个庞然大物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过以光年技计数的距离以抵达未知的未来;不同寻常的是,这个计划同样也令我深深动容——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活下去的计划,是一个不放弃地球——人类家园的计划是一个以感情,而非冰冷科学为内核的计划。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联合政府最终选择了放手一搏不惜以“火种”计划为代价来救援“流浪地球”计划。其实从保全地球物种,传承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讲,“火种”比“流浪地球”更加实际可行,成效也更高:1亿种基础农作物的种子。300万颗人类受精卵。训练有素的各国领航员……怎么看都比那个地表温度远低于0度,被风雪覆盖,人类只能在地下城苟且偷安的地球,更能达成目标。
可惜啊,人类是渺小又永不甘心认输的物种,是一个精神信仰高于一切的物种,是一个相信希望的物种。他们不肯选用那个更好更有效的,从另一种意义上是要大部分人坐以待毙的planB,他们选择了那个能保住更多人,但也更为缥缈的“希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众人绝望后再爆发出的力量,领航员的牺牲,最终让地球挣脱了木星的捕捉,并借其力量再次踏上流浪之旅。没错,即使代价重重,换来的仍然只是希望。地球获得的只是继续流浪下去的资格而已。未来究竟如何,无人能解。《带着地球去流浪》中,刘欢唱进了这种无力感与孤独:“今天,还不知道啊,你和思念哪个更远;明天,更不知道啊,我们要带着家园,飞向谁边。”
希望明灭不定,我们所有的牺牲,真的值得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所谓人类文明,并不只是基因图谱,染色体序列,甚至也不只是语言,文化。那种深刻在骨血里的对生命的热爱,对家园地球的眷恋,不肯抛弃其他人生命的人道,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的执着,坚毅,勇敢,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刘培强点燃空间站控制室火焰时,AR Moss说,“让人类保持理智真是一件困难的事啊”。对,没有永远的理智。那个打破“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东西,叫做“爱”。也正因为爱,人类才成为人类。在绝望与希望并行的地球流浪之旅上,爱如星火照亮无尽的夜空。
于是,未知又如何?艰难又如何?天寒山高路遥马亡,可是我们还活着,地球还在,地下城中还有人在生活,还有像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敢用力热爱的人在生活。我们怕什么?
哪怕希望再渺茫 ,哪怕前途再漫长,我知道我们还在一起,所以我们无惧于未知。
一生何其漫长,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流浪?然而,爱如星火照亮寒夜。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