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六千年》中说到,洪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类临水而居,用水灌溉。人类的文明早期也大多在河流中下游发展。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大洪水如同世界末日。而在古代美洲人眼里:“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在人类早期文明的晨曦中,所发生的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模糊不清的记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大洪水并没有终结人类文明的脚步。
在黄帝王朝的末年,一场大洪水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也因此引出“大禹治水”这一流传千古的悲壮故事,造就了一代伟大的帝王。
其它文明中,能够与大禹治水相媲美的传说,大概只有诺亚方舟的故事,且大洪水都是从天而降,只是一个缘于天帝对人类罪恶的愤怒,一个缘于上帝对人类不敬的惩罚。
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无论是禹的父亲鲧还是他自己,在大洪水来临时,都试图通过治理水患,从根上解决问题,采取的是主动的姿态。而在诺亚方舟的神话中,以诺亚为代表的人类,只是在被动地躲避水患。
两者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内在差异:稳定和飘忽。
大禹主动治理水患,可以理解为中华文明对土地的眷恋。只有治理了水患,才能保住家园,守住故乡。因此,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对稳定的追求。
中华文明在此后的“稳定”中走了5000年,这种稳定既让中华文明创造了空前繁荣,也为后期的闭关锁国埋下了伏笔。
诺亚方舟被动躲避水患,可以理解为对生命的珍惜:留住生命,留住希望。
这种被动的行为虽然使得文明在早期发展缓慢,却为他们今后在漂忽中发现新大陆埋下伏笔。
历史是一门真正的未来学,人类的发展在早期也只能追求与自然相契合。就算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也依旧无法完全改变自然,甚至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渺小。
只有懂得过去,清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才能对现在自己未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