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马伯庸在一次演讲中说:“好的创意、好的内容,永远不是你在家里喝二两酒,坐在炕头上憋出来的。它一定是你反复地看各种各样的资料、内容才获得的。”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浮躁,没有那么多耐心去读很多东西。而很多的经典或资料类本身也特别的枯燥,确实不那么容易读。
怎么阅读才能更有效率呢?
八面受敌读书法
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文人苏轼也叫苏东坡,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是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一生勤于读书,也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他曾经讲过一个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这个读书法的背景是这样的:
有一次,苏轼给他的侄女婿王庠(xiang 二声)写信。王庠是一个少年天才,特别喜欢读书,曾经在18岁的时候发誓,要把天下的书都读遍了,然后再给它们做注。
苏轼很担心,因为他认为王庠这个孩子有创意、有冲劲,但是没有足够的沉淀。所以,他就给王庠写了一封信。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又答王庠书》
这封信讲的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是干货。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卑意”,就是我的意见。意思是说,我认为少年人如果想学习,那么每次读书,我建议多读几遍。
怎么读呢?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书籍资料就像大海一样,所涉及的内容就像大海里隐藏的无数宝藏,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阅读中去,整个人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为了不迷失方向,为了让自己能读通这些东西、有效率地吸收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做的是“但得其所欲求尔”,以目的为导向,带着目的去学习、阅读。
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在阅读一些东西的时候,要给自己设一个问题,一个任务。
有一句俗语: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个港口的话,每一阵风对你来说都是逆风。其实,苏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愿意学习的人,他在读书的时候,每次都盯着一个点。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
第一次读书的时候,我们要读关于古代的兴亡之事,政治上的层面;第二遍,我们可以读圣贤作用,读这些圣贤和历史人物在其中发生的作用。
所以,“勿生余念”,不要去管别的,只去探究这一个方面,不要有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
反复几遍之后,因为我们有明确的方向,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个读书效率是非常高的。
苏轼自己都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意思是说,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虽然有点笨拙,但学的扎实,学成之后就能应付多方面的考验。泛泛而读,浅尝辄止、随便读书的人是不能与此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叫“八面受敌”阅读法?
苏轼说这个观点的时候,出现了“八面受敌”这个词,所以后人便称他的这种读书方法为“八面受敌读书法”。而“八面受敌”这个词是苏东坡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术语来谈读书的,也就是说,读书就像用兵一样,要做到“我专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该同时八面出击,而是要将自己的全部兵力聚在一起,然后攻打敌方的其中一面,以众击寡,一次次分割包围,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苏轼将兵法引入读书,反对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倡导每次读书,只集中精力对付一个问题,各个击破,彻底消化。
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书就读“厚”了。
对于苏轼来说,最难的事,不是屡遭贬谪的政治失意,也不是经常发配蛮荒之地的生活清苦,而是无书可读。不过他脑瓜一转,想出了新点子。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一本书要读好几遍,每一遍只带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这样就好像读了好几本书一样。
具体怎么使用此方法?
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管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已经胸有成竹、如数家珍。
遇到一本好书要反复读,方能“八面受敌”,通过部分的读懂弄通,到全局领悟精髓。
清末学者李慈铭称之为:“诚读书之良法也。”
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称赞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理论。”
马伯庸在写《长安十二时辰》时,用的就是苏轼的”八面受敌“阅读法去读《隋唐两京坊考》,这是一本考据类书籍,如果只是单纯看这本书的话,非常无聊。他说到自己曾经看了大概几页,基本就要睡着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想到要写东西,只是随便看。这种没目标、没任务的看,非常容易让人疲惫。别说产生创意了,连读都读不下去。
但当他要写一个关于长安城的小说时,再去读这本书,立刻就会得到很多灵感和想法。
这是因为带着目的和需求去阅读了。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你的需求去看,那么你就能看到一个完全崭新、不同的世界。
尤其是现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一:这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多以前意想不到的领域;二:这会导致我们在整个信息库里迷失。
所以,苏轼的读书法更加弥足珍贵。因为他给我们指了一个方向,指了一条路。你只要沿着这条路,在资料库里、在大量的信息里面去找,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创意、灵感……
反复读、带着问题、目的、需求去读,多下笨功夫。高效的阅读是需要方法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