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终于有幸听到林莘校长上的“ 学教翻转 ”的示范课《珍珠鸟》。我们非常激动,有位老师还告诉我激动到晚上做梦都梦到林校长了,毕竟女神不是随便能见到的嘛。其实接触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也不过三个月的时间,迄今为止就是在理论层面上了解了“学习共同体”,在四附小听过一场讲座,看过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教师花传书》而已。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困惑,还有很多的不解,看似简单的理念自己到课堂上去实践却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好似根本行不通的样子。虽说很清楚小组协同学习和原先的小组合作不一样,讲究平等,但是终究学习好的孩子会说得比较多,学习差的孩子不愿意开口。如何才能做到平等?如何才能做到每个孩子愿意去和文本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己对话?我带着满满的疑惑来到今天的课堂,期望今天这堂课能够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也许是林莘校长听到了我的心声,在茫茫的听课老师中选中我作为课堂观察员,太激动了。由于这是第一次当观察员记录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虽说事先有林校的指导,也观看了日本教师记录和点评的视频,过程中还是觉得手忙脚乱,观察孩子的时候又要记录林校的课,感觉脑袋有点不够用了【晕】,所以记录下来的可能不是很完整,甚至可能会有错漏,请大家谅解。
************************************************************************************************************************
观察到的现象
【环节一】首先,林校长在简要的介绍作者后,提出要求:阅读课文,找到并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观察记录】 可以看到这时四个孩子全都在埋头看自己的文本,然后C拿起笔开始圈画,但是剩余三个孩子都没有动笔。过了三分钟左右,A拿起笔开始圈画,然后是B,这时候我注意到D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当其他孩子阅读背面的时候他还在阅读第一面,时而张望,时而抓耳挠腮,显然没有看进去,也不知道自己现在要做些什么事情,其实这时B也很茫然。全程四人无交流。
【环节二】在孩子们结束第一轮的文本细读后,林校长要求孩子们就刚才划下来的句子进行小组内讨论。
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前,林校长对孩子们进行非常明确的三个要求:1、倾听 2、应对 3、礼貌
并且给孩子们进行了简短的小培训:让孩子们学着说:“我不懂,能不能告诉我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句话妙在哪里……”
【观察记录】我们这个小组的孩子可能是我们班级比较常见的中等生。四个人水平接近,上课都不怎么发言,也不怎么想参与思考,但是预习工作都做得不错。当老师要求交流时,孩子们的交流是在应付老师的,交流的内容很表面很浅层。A问C:“你喜欢哪句?” C随手指了指课文的一句话,B问理由是什么,C没回答,于是B转而问D,D表示不会。于是B生让大家拿出之前预习时准备的稿纸——可能是本班老师要求将自己喜欢的理由写在稿纸上,于是大家就这张稿纸上的内容交流。我觉得这不是他们在课堂文本上解读到的东西,还是在课前解读的。这个小组并没有就喜欢的理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虽然他们三个要求——倾听、应对、礼貌都做到了,但是没有人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更不是就他人的疑惑进行应对。此时的孩子应该还停留在传统学习的阶段,感觉到小组成员之间的隔阂还比较明显,不太愿意交流,也不知道该如何交流,AB女生交流较多,CD男生交流较多。
【环节三】林校长要求孩子们分组汇报,每个小组只有一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疑惑。
【观察记录】大概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的提问没有提问到我们这个小组的同学,但是这个组的孩子能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许是孩子第一次上这样的课程,和我一样,有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其中三个在跟着林校长一起圈圈画画,在书本上做批注,D同学也在做批注,但是他没有跟上老师的脚步,也没有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只是将黑板上的批注,记录到自己的课本上。此时的问题聚焦到了“逃”这个字上,有同学产生疑惑:“已经开始信赖作者了为何还要用到逃?”可以看到其他小组的同学大部分已经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但我这个小组的孩子BD还没有跟上,而C生此时在根据班级同学的发言认真做笔记。我想:在这个阶段,AC生已经在是处在一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了。
【环节四】此时林校长和孩子们已经在发言和讨论中对文本解读到了“为什么会产生由怕人到信赖这样的变化”,林校长将孩子们的问题串联起来,梳理出问题,让孩子们聚焦在关键词上去寻找变化的线索。
林校长又给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培训:“你发现了什么?”“你从哪个字眼看出来”引导孩子们如何交流,如何问出心中的疑惑。
【观察记录】这时候这个小组的交流开始活络起来了,他们之间的气氛和刚才完全不一样了,我忽然体会到佐藤学教授说的“干巴巴”和“润泽”的区别。B生说:“首先”“随后”;D生发现“立即”;B生又表示还有动作的先后;D生又回答道还有“一点点安静……”B生追问:“在哪呢?”CD一起指出位置所在。然后B生索性站起来将自己的发现指给其他孩子看。我想这就是她在与他人(伙伴)正在对话,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可能此时A生还有些游离在边缘,但是她的耳朵在听,相信她很快也能加入进来。
【环节五】经过一番交流后,林校长重点表扬了一个小组,认为那个小组交流的表现非常棒,于是让这个小组站起来示范。(示范的视频我会发到群里,我简要做下记录)
E:“我觉得如果按照时间顺序的话得配上动作,你会发现它每一个时间来多久和来很久动作不一样,比如说:它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就是比较害怕,比较不熟悉。随后它就会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就是人很熟,地方也很熟,哪里都知道。她就敢飞了,敢在家里玩耍了。”
F:“我觉得它一会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有'啄‘ ‘撞’等词语,都可以看到珍珠鸟已经不怕人了。”(他的发言是承接E生而来的)
G:“它这边已经感觉到有主人的风范了,已经反客为主了,因为她需要很多时间像主人一样,管理着整个家”。
H:“我觉得后面还有,它感觉到了这种信赖,敢跟真的主人在一起了,它后面发现作者不会上伤害她,便一点一点地挨近,有一点试探的感觉。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就是想试探我的反应,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试探作者会不会对它怎么样。绕着他的鼻尖蹦来蹦去,在旁边玩耍,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快乐的景象。”(从“还有”这个词语当中,我们可以感知到该生是认真倾听了伙伴的发言后做出的补充发言,并且清晰明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相信孩子是将自己代入到这个角色中,进入到文本中去感受珍珠鸟那种一点一点信赖作者的过程。所以,林校长表扬这个小组的倾听、串联做得非常好)
【观察记录】必要提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小组的孩子他们在认真倾听该小组发言过程中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听到“试探”这个词的时候,B女生问:“试探怎么写?”D男生及时告知。此时C男生正在记录那个小组同学的发言。林校长接着帮孩子们一起梳理串联刚才那个小组的发言,例如从时间、位置、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点一点改变。此时的D男生已经不像最初那样游离在课堂之外了,他转过身去认真听林校长的梳理,而且在讲的过程中还尝试举手发言,他想说“它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C男生在书上记录了“信赖”二字,A女生不停点头赞同老师说的话。
林老师此时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梳理,总结阅读方法,同时也是在点评小组的共同学习活动以及教授孩子如何在这样的课堂上进行阅读:能够联系上下文,读出文本背后的意思,然后全文串联,不断与文本产生新的关系。梳理出鸟儿从怕人到不怕到信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环节六】挑战任务:请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一写冯骥才。老师提醒:最难的部分是找到蛛丝马迹
【观察记录】此时的小组已经驾轻就熟了,B女生开始和大家分配任务,他们商量一个人写一小部分然后综合起,最后在某一人的文章上面修改。学生们讨论应该从哪个视角,怎么交代时间……等具体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小组倾听的习惯还不是非常好,老师要求还没讲完他们已经在分配任务,导致没听清要求要用第一人称写,所以在写的时候直接AD两生的开头都是“那只雏儿”,此时B生纠正他们的视角,强调要用第一人称完成)
***************************************************************************************************************************
【收获】
虽然这堂课上完了,但是现在坐在电脑前写反思的我还是意犹未尽,脑子里的理念似乎又接受了一次洗礼。整堂课我们可以看到林校的话是少之又少,没有专门记录但是我想应该只占了该堂课的十分之一还不到。问题更是精简,可以看到总共只有六个大的环节,而且并不是每个环节都提问题。没有我们以前说的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气氛,创设什么情境,没有PPT,没有细碎问题的追问.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请再回到文本当中去看看,去找找,去问问身边的同学。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到文本当中去和文本对话,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是来自他们自己对文本细腻的理解,是与身边伙伴在交流中共同得出的,他们一次一次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文本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我还看到了林校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她能注意到全班每个孩子的发言状态,学习状态并且准确地分析出这样的学习状态对不对。比如:一个孩子一直举手,问题刚问完他就马上举手了。林校马上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并且引导他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这种一直举手的孩子是公开课上最喜欢看到的孩子,帮老师讲教学的过程很顺地延续下去,可是课顺了代表每个学生都学习了吗?到底我们是只关注这个别的孩子还是全班更多的孩子呢?林校关注学生的程度真的让我非常佩服,我就记一个小组都已经有点吃力了,她居然能够记住所有的孩子,这和平常每天的实践操作是分不开的。
从台上下来后,我的同事问我:“这样的课堂难道不需要训练出来的么?为什么今天这个班没有训练也能上得这么好?”我说:“是呀,我也觉得奇怪。”不过想想我又不觉得奇怪了。我们可以看到林校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1、教孩子们倾听、应对的方法,教孩子们问出心中的疑惑,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具体到如何询问,询问的话语是什么。比如“我不懂,能不能告诉我你的根据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小培训让孩子们觉得好新鲜,一下子就学会了并且马上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应用。2、另一个最关键的是:林校很平静地完整地接纳了每个孩子的想法。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被尊重,他们的想法被倾听,老师不是只挑自己喜欢的听,谁的她都听而且能够接受。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感到很安全,很放松。感受到自己的被关注,哪怕自己没有回答问题老师也能关注到我但是又不苛责我,这样的课堂使真正润泽的课堂,我呼吸到了那种轻松的空气。
我身边的老师告诉我,“”要不是之前听过你在学校开的讲座,我今天听到这个课是非常懵的。(寒假从四附小学习回来,我看完三本书后,有在学校开了一个关于“学习共同体”的讲座,主要讲了这个理念和我读书的一些心得)。听完我真的很开心,我有在传播这个正确的教学理念方面做出一丁点自己的努力,播下了一些种子。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聆听林校长还有其他老师上的这样“学教翻转”的课堂,然后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教研组,自己的学校去推广这样的建构真正学习共同体的理念。
***********************************************************************************************************************
【疑惑】
1、在课堂上没有看到字词的教学还有课文的朗读。这些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是怎样操作的呢?
2、在小组汇报时会遇到冷场的情况,即学霸回答后其他小组同学不愿意再回答,如果我不去接话,教室就冷场了。
3、有同学提出疑问,小组一起学习过后,回答问题的还是那么几个孩子,总是那么几个孩子,怎么才能了解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反馈?
**********************************************************************************************************************
由于时间仓促,在听课和记录上可能会有错漏。同时对于“学习共同体”认知的不足,也许在思考上会有偏差,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最后附上本节课的预习单和简案,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