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为何孩子一到考试就生病?”,“太开心的话就会乐极生悲!”,这些内心深处的自言自语,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
为何我们会有这样不配获得感 ?!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形成的第三个阶段 ,即3-6岁称为俄狄浦斯期, 其“恋母”、“弑父”、“性压抑”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潜在冲突,意味着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成功后对惩罚的恐惧,并且贯穿人的一生 。
他认为一个人在六岁之前每个阶段的创伤都会跨越时空投射到他的成年期。
从精神分析的意义上说,失败是一种赎罪,这是意识层面的赎罪行为。比如有些人工作非常努力,却不断失败,然后就大获成功。以前的失败,是他的潜意识里抵消了俄狄浦斯诅咒,相当于赎罪还钱。而有些人可能会用一生的失败来赎罪,永远做个失败者。(其实也是大智慧的体现)。
俄狄浦斯的冲突,使我们大多数人在潜意识层面恐惧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即将受到灾难性的惩罚。这样看来,中国式严父慈母的教育,可能加剧了这种冲突。
如果一个崇尚慈母教育的妈妈盲目无界限地接近她的儿子,那么儿子潜意识里只能开启防御机制用自己的方式来避免“恋母”。比如有很多小男孩特别肥胖。这其实是在告诉妈妈,离孩子太近了,因为脂肪是消除自己性别特征的东西,同时也相当于一个厚厚的垫子。意思是说,如果妈妈不能和男孩保持距离,孩子只能用变胖的方式来保护母子之间正常的关系。
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这对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但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孩子主动离开母亲的过程,健康的母亲主动抽离与孩子关系的过程。如果一个母亲对孩子注意力是全部关注,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孩子,这样的母亲是非常危险的,哪怕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麻将上一点,这对孩子的成长将是非常有益。
所以合格健康的母亲对孩子的注意里包括力比多和攻击性,就是既爱又恨,这样的妈妈可以主动调整关系,孩子可以自由成长。孩子会意识到我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想多坚强就多坚强,不会离妈妈太近,因为妈妈会自己隐退。
另一方面,崇尚严父教育的爸爸就有可能加剧与儿子之间的冲突。而当一个父亲轻松幽默,对孩子的态度很温柔的时候,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感觉到,他完全占有母亲的最初幻想没那么邪恶,不必通过象征性的“弑父”来得到母亲。
所以在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的父母亲密,同时会对同性的父母显现出排斥心理。在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决定了俄狄浦斯的冲突。因而父母在这个时期调整与孩子的关系将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功乃至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