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伴侣可以改变他们现有的不一致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可能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对别人的改变寄予希望,是因为这可以让我们免于处理自身功能不良的应对风格。
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不太懂。总体来说,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本来就如此深奥,感觉这本书的很多语句并不好懂。
是不是这样的意思:我们要求别人(尤其是伴侣),究其根本,是因为自己无法处理自己的问题,或言之,不接纳别人,其根本是无法接纳自己。这样的话就通了。
一旦承认并接纳了我们的经历、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我们也就脱离了“自动驾驶”的状态,不再依赖和使用那些在生命其他时期形成的规则和功能不良的姿态生活下去。同样,我们也不会再故意尝试去忽视、否认或者重新命名那些过去的经历和体验。
经历过后才有体验——这是很奇妙的过程——冥想或画曼陀罗,彻底沉浸在那些伤痛、黑暗中,经过一段时间,接受、接纳所有,会从淤泥中长出美丽的荷花,或者,至暗之后总会见到光明。
进行表里一致的沟通,“要能够意识到自我、他人和情境。在和其他人相联系的时候,给予他们完全的注意。”
最近一年,有时会在上课前,着力于伸展意识,冥想与他人和情景融为一体,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讲课状态会特别好。当将自己纳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系统中,好像自然而然接纳了一切,或者,因果关系可能是反过来:当你开始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才有可能将自己纳入到更广阔的系统中。又或者,这只是自己的路径而已——因此,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二层次的工作中:
人们的预期也必须经历相同的改变过程。否则,我们可能会根据一个无法被满足的期望来定义我们自己。例如,当我们期望被别人接纳,却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被拒绝或是不受重视的时候,我们需要处理自己的知觉和期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知觉,并放开我们对于自己 和他人的期望。这可以在自我的水平上建立起一致性。让我们的自我期望与自我感知达到和谐状态,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我们所需要的信心、力量和自尊。
半年前的某一天,我有过这样一次体验:当时在外评审,内外部几个因素叠加,我在点评环节,大脑宕机,表现平平,整个会场几百人,自己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满足大家的期望,我及时觉察,就像上面说的:放开了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帮助自己在自我的水平上建立起一致性,从而让自我期望与自我感知达到和谐状态,建立了所需要的信心、力量和自尊。
回想起来,我去年上半年状态特别好,源于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起做到——学习《黄帝内经》和《谁在我家》,另一方面是一直坚持运动,包括站桩、打坐,感觉灵性提升了几个档次。之后震荡下行。希望今年冬天好好收藏,积聚力量,开春后进入下一个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