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很多热衷做公益的朋友,隔三差五都会去孤儿院慰问,真的是特别善心的人,大家第一反应都觉得,应该关心这些小孩,这些小孩儿身世可怜,孤独无依,要多去探望和关心。
这中间有一位姐姐,普通的职场白领,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每周必去,对于她的善心我是由衷地钦佩不已。有一次,在陪小朋友玩儿累后的休息时间,我问这位姐姐,是什么原因促使她这么热衷做公益事业,是不是曾经有过什么人和事儿对她触动比较大?是不是一看到失去双亲的小孩子就觉得很可怜,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她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儿触动她,她自己的原生家庭比较美满,父慈母爱,对她也很好。来孤儿院,只是因为很喜欢小孩儿就来了,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她还说,我并不认为这些孤儿院的小孩子可怜,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因为同情才来的。我听到后很诧异,就问她,没有父母的陪伴难道不可怜吗?
这位姐姐说,是的,没有父母已经是存在的事实,只代表他们出生的时候,没有其他人幸运而已,并不需要给他们贴上“孤儿”的标签一辈子,除了没有父母这件事情之外,他们其他的人生轨迹跟我们是一样的,读书,毕业,找工作,创业,成为行业精英,组建家庭,有自己的配偶和孩子......
她说,无论过去如何,那些都已经过去了,不应该因为人生中一次不幸的遭遇,就要一直用静态的眼光看他们,无形中,不自然地就抱着怜悯和可怜的心态,也无形中就判定对方是弱势群体和跟别人“不一样”.
往往就是这种“不一样”的心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特殊的,跟大家都不一样,而生了自卑的情结。
小孩子也许不懂那么多人情世故,但是却有着很高的敏感度,你心里呈现出来是怜悯的状态,你的行为自然也是怜悯,怜悯的背后代表,你给对方贴了一个标签,他跟常人不同,试问,连我们普通人也不愿意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儿吧?
所以,我从来不用可怜,怜悯,同情这样的情感去看他们,我看他们的时候,跟看我的侄子和侄女是一样的,他们就是一些可爱的小孩子,教他们唱唱歌,辅导一下他们的作业,陪他们玩儿玩具,让她们的童年不因为父母的缺失而一直活在黑暗中,而让他们享受当下的生活,感受身边的温度,也许在之后的人生中,回忆起这些瞬间的时候,感觉温暖和有力量。
听完这个姐姐说的话,我瞬间就顿悟了,知道起心动念的力量真的很重要,用同情和怜悯这种有些负面色彩的词思考的时候,你的行为自然没有用爱去思考发出的行为能量高。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例子,很多人做不到用平常心看待跟大众不一样的人和事。
当你看到一个身材肥胖的人也好,穿奇装异服的人也好,一个长发飘飘的男性也好,或者其他你觉得跟正常存在差距的行为也好(当然这个前提是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请不要抱着异样的眼光,一直盯着他们看,甚至开始跟身边的人耳语,更有甚者还指着别人。
因为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其实已经说明了,你把他们无形之中划入了“不正常”的范畴,怎么没见你对大众人群这么关注呢?如果你自己是被别人这样对待的,哪怕就是被多看一眼,你是什么感受呢?
当然,有些人是无意的,因为人在看到不一样的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多关注,也并没有太多恶意,只是好奇,但是,这个小小的动作可能对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障碍,他们会觉得自己“不一样”,很自卑,怀疑自己,更有甚者会再也没有勇气出门了。
所以,过度关注就是一种不尊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你的标准只是你的标准,不是其他人的标准,对于这种在你认知范围外的,或者不符合大众标准的,你不能理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做没看见,该干嘛就干嘛。
时刻抱着一颗平常心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