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看到标题大概能猜到我去了哪里,对,就是中英街。
图片
世人皆知深圳河作为界河,将深港两地分隔开来,但未必知道,深港还有陆地接壤。
1898年,英国以深圳河为界,强租香港。1899年,沙头角一带河道干涸淤积,形成陆地,中英双方再次勘界,立下界碑。街的一边是深圳,另一边是香港,于是渐成商业繁华之地。
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两地居民聚集于此做生意、搭建房屋,形成中英街的雏形。日本侵华时期,日军占领香港后捣毁了一部分界碑,将中英街改名为中兴街,后来日本投降,中英街改回原名,商业活动得以恢复。
1951年,广东省政府将中英街列为边防禁区,出入需边境通行证,商业活动再遭毁灭性打击。
1959年,为发展工商业,华界集资修路,港英一方以修路越界为由阻拦,但修路受到两地居民欢迎,于是港英这边也修了起来,界碑中间的水泥缝便是两地各修各路,合而为一的历史见证。
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英街商业无法活跃,产生了逃港风潮。据《宝安县志》记载:本县大约有6万人跑到了香港。当时,华界沙头角大约有人口3600人,逃港人数有2400人,逃港人数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1977年11月,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边境地区偷渡问题时,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是部队所能管得了的。”他指出,生产生活搞好了,可以解决逃港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图为中英街博物馆所摄)
图片
图片
1979年,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沙头角丝花厂于中英街成立,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此后,中英街成为购物天堂、边境之星。在最鼎盛的90年代,日接待量曾超过10万人,从街头走到街尾短短几百米,要走2个小时。
历经沧桑,现在中英街是历史文化名街。
我在网上预约,提示需领取边境通行证。到了现场,发现已简化为不再需办理取证手续,凭身份证即可直接进入,当然海关边检还是要的。
图片
反走私告示牌
图片
老界碑长这样,华界一侧刻的是汉字,香港一侧是英文。
图片
界碑对面的香港店铺
图片
图片
老夫子
图片
“根在华界,叶在香港”的大榕树
图片
图片
拐角处“深港合作”的壁画,位于三号界碑与二号界碑之间。从下图可以看到3号界碑旁边的路可以通往香港新界,那里设有关卡和警示牌,“如无特殊,请勿逗留”,再过去就需要香港身份证了。
图片
进口商品,广东人对它们都很熟悉。
图片
图片
住在中英街的“沙栏吓村”村民
图片
对岸是香港的山
图片
沙头角口岸
原文请点击:我没有护照,却去了香港
微信公众号:小修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