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涉及剧透)
2014年4月16日,一艘载有476人的客轮在从仁川港出发驶向济州岛的途中发生事故,最终沉没。事故造成了304名乘客身亡,142名乘客受伤,还有9名乘客失踪。
事件始终存在着两大疑点:不救援理由和沉没原因。
那天,大海
时隔四年,2018年一部旨在还原“世越”号沉没真相的纪录片《那天,大海》上映。
《那天,大海》在豆瓣上获得了9.3分的高分,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6000人给出评分,它仍入选豆瓣2019年电影大赏最佳纪录片Top10
影片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以AIS为主要代表的物证调查,二是特别调查委员会综合调查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影片层层递进一步步揭开真相的,从人证物证等多个角度多次推翻证据的真实性,大胆假设,对至今仍未没确定的沉没真相进行了探索。
匪夷所思的疑点
首先登场的是AIS,这是一种可以记录船只航行信息的系统,船只的AIS信息是对外公开的,也就是通过AIS可以知道船只当时的航行情况,这些信息包括速率,航向等。
官方公布的AIS信息是异常的,编码上存在不合理,有伪造的可能。
除此之外,官方公布的AIS还与其它途径得到的“世越”号航线有很大的出入。
接下来,特别调查委员会还发现了更令人疑惑的疑点——事故发生时间,幸存的船员在第一次被检方传唤陈述时描述的事故时间是上午8时30分左右,但他们面对第二次陈述时却离奇地集体改变了原来对于事故时间的口供。
这些真的只是是巧合呢?还是说这就是有意为之。
不应沉没的真相
纪录片团队用一种近乎自虐的形式坚持走到了最后,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不仅仅在于资金和技术这些一般纪录片需要克服的,他们还需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观看整部影片其实就是观看团队是如何得到真相的。
《那天,大海》没有为道出的真相下一个绝对的保证,它由始至终都只是基于数据作出的合理推测。从客观性的角度去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科学的。
诚然它已经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还只是做到了差强人意。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真相并没有来的那么绝对。它排除了很多原因而得出了逻辑上合理的结论,这当然看上去合理,但有些细节还是经不起推敲的,譬如缺乏了专业从业人员给出的见解仅仅采纳外行人对事件的感受以及一般经验得出的一些结论是不严谨的。
不过好在瑕不掩瑜,纪录片团队能从这些零碎的证据证词中合理拼凑出结论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能这是摄影团队要告诉我们的:真相是什么其实不重要了,那300多条鲜活的生命永远不会因为探明了真相而复生。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看完这部片后,几乎每个人都会相似的体会,无论是弹幕还是短评。但要知道,这部片通篇都没有指责过官方的任何过失,更没有半点将观众往那些甚嚣尘上的阴谋上引导。也就是它一直没有试图去探讨为什么阻碍救援,没有明确否认这些疑点是巧合。但如果那些疑点不是巧合,那官方到底想要掩盖什么。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两部关于“世越”号事件的纪录片——《潜水钟》和《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这两部纪录片都是从“阻碍救援”的角度去探讨”世越“号的另一个疑点。
无论是《潜水钟》的阻碍民间组织救援,《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里媒体政客的无耻,还是《那天,大海》开头里始终不见船员安排乘客逃生的一幕,都让观众倒吸一口凉气,这些纪录片无不提醒着观众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人祸
相较于两年前的这两部纪录片,《那天,大海》更有感染力,它没有愤怒,更像是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来控诉,它似乎想要告诉观众:这船是已经很尽力了,但人呢?
没有人会愿意去相信这些丑恶,我们深知那天海水的冰冷,但不要让人心也冰冷。
有些事,总要被我们记住
看到过一篇文章讲“世越”号,是有超越尘世之意,事故发生当时,中国媒体报道用“岁月”号这个名字,后来韩方才更正为“世越”号。不管是哪个名字,都让人心疼。
沉没真相是否大白,不会打消观众对事件的愤怒质疑,不会减轻逝者家属一丝一毫的痛苦,更不会让逝者复生。影片的结尾,逝者家属接受采访,逝者生前的影像公开,是全片的升华。观众无法感同身受,能做的只有记住。
有些事,总是需要被记住,记住悲伤记住教训记住经验……不能让它就这么简单的过去,我们不止要记住事实真相,更要记住那些人为捍卫真相守护善良付出的奋斗。这是纪录片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