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在中专的时候专业是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所以我对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课题很感兴趣,这些年也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上班以后也常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充电。
这个经历就成了我以后在历家公司都偏向负责产品或运营等方面工作的主要成因,爱好和尝试让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理念。
在老板眼中,我的分工并不明确,只要他不太明白或者需要论证的想法或者项目必有我的参与。
当我见到老板转来的邮件中有首席的方案及demo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终于将自己的项目选题定型并提交老板了。
虽然一直他跟我都有沟通,但是最终版本还是第一次得见,所以我很认真地研究了一下他的项目主张和产品构思。
让我略感诧异的是,关于用户,竞品和市场潜力预期都一笔带过,虽然整个demo的UI做得挺精美,看来这位首席还是有点急躁了,又一位不了解老板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由于在前期构思的时候,我自己把自己的建议和想法都说过了,既然这样,我也没有必要再去找首席,所以我在邮件中客观的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用户需求是产品的上游;用户体验是设计和研发的上游。而做项目其实就是以产品为载体,用运营的方式去与用户沟通。
在他整个项目构思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目标用户是哪些?他们真的需要吗?
纵观整个项目建议,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知道一个好点子,可以帮助用户达到货比三家的效果,而我对于技术实现根本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上面认可,能够同意开发,这个项目一定会火。
这种自说自话式的项目提案既不深刻又没有数据支撑,哪怕你的技术很牛,结局依旧会被无限期搁置。
本来事后我想找机会再跟首席沟通一番,把自己一些想法和意见交换一下,可是由于他负责的不是主要项目,同时自己的提案久久没有消息,所以这位首席就不太用心工作了,晚来早走、请假都是常事,就这样我也一直没有机会深谈。
后来听技术部的同事说,他离职了,去了一家在线视频网站做技术总监。
这件事让我一直引以为憾,首先公司没有留住一位出色的技术大拿,另外本来有机会合作一次可以共同帮公司找出一条转型的出路,可是这哥们儿太急躁了,傲气如他没有在意老板对他的期望,最终选择了一条在当时看来最不明智的做法。
当然了,我不能说他选择的路就是错的,人各有志嘛。但是如果他能够沉住气,凭借他的技术能力,我想肯定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不论是对于他,还是我们的公司,因为那段时间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人才。
在他离开的半年里,当初他的设想中LBS概念很火,同时也衍生出一些不错的比价APP,但是一年之内逐渐没了生息,最终这个概念和思路下并没有出彩的产品。
而在他离开的半年里,我们也在千团大战的后期,跟风做了一款个性化团购网站,但是很遗憾,融资到最后阶段时,受到当时一条银监会针对阿里的外资政策影响,最终没有拿到IDG的美刀。
(待续)
PS. 我知道这种连载的写法不讨巧,但是没有关系,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练笔,就是为了给喜欢和支持我的朋友,我会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