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反带来的头疼使我一夜辗转难眠,凌晨四点多我就倚床而坐,感觉在活动状态下头疼要减轻一些。这样捱到六点左右我就起来了。
昨天下午接到旅行社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今天早上8:00送我们去火车站。我们陆续起床后,洗洗涮涮,整理行装,七点多去楼下餐厅吃早餐。服务员为我们准备好了泡菜,虽然只在此住了两天,但和餐厅的重庆妹子已经很熟了,我们表示了谢意,告辞出来,在宾馆前厅等候。一会儿,来了一辆面包车,正是来接我们的,与我们同车的还有四位上海游客,都是乘T166次特快返回的。司机把车票给了我们,两张下铺两张中铺,很好。
车子在拉萨市区穿行。清晨的拉萨很是安静,路上车辆也不多,街道平坦整洁,去车站的路上经过拉萨河上的一座大桥,富有现代感。司机听口音同样是四川人,服务热情,到车站后帮我们拎下行李,客气道别。
不知何时天下起了小雨,我们略微环视了一下拉萨站的广场就急忙向车站走去。拉萨站查票很严,本想去广场上拍照留念却被武警拦住了,只好在站内看看。整个拉萨站的设计充满藏式风格,候车室高大宽敞,地面整洁如新,供旅客候车的座椅全部是木制的,检票口的电子屏显示着“拉萨——上海”的车次、时间等。候车室对面是一个购物场所,环境明亮舒适。我特意到卫生间去看了看,设施先进齐全,保洁良好,卫生状况是内地许多车站无法相比的。在候车时,不时有工作人员在站内巡察提示旅客不要把行李放在座位上,这在内地车站是无人过问的。总之,拉萨车站给人的感觉不亚于机场的候机条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9:50,列车启动。再见,拉萨,再见,西藏!
可能是列车上供氧的原因,高原反应很快就减轻了,头不疼了,喘气也顺畅了许多。这让人体会到,原本谁也不会在意的空气竟是如此的珍贵。所以回家后我特意查阅了有关资料。对人类生存来说,氧气甚至比水、食品更重要。每个成人每天需要氧气800克至1000克。在海平面,空气中的含氧量为20.95%;在海拔3000米处,空气中的含氧量约减少1/3;海拔5000米处,空气中含氧量约减少1/2。医学研究表明,随着空气含氧量的降低,人体吸入肺部的空气含氧量也必然减少,造成组织缺氧,影响人体机体组织的氧化过程。因此,从海平面低的地方到高原,人们都会感到氧气不足,因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原反应。从实际情况看,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觉基本正常,没有明显反应;超过2400米就可能发生高原反应,但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阶梯和足够的时间,还是能够逐步适应;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完全适应。有资料显示,拉萨的年平均空气中含氧量仅占平原地区含氧量的64.3%,冬季是一年中拉萨市空气含氧量最低的季节,仅占平原地区含氧量的63.3%,秋季为含氧量最高的季节,为66.2%。这样看来,我们还是在一个氧气最多的时候到西藏旅游的。
另外,我体会高原反应确实是因人而异,它说到底不是一种病,而是生理反应,是缺氧带来的,是由含氧量的多少决定的。既然不是病,吃什么药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靠慢慢适应缺氧环境来解决。所以我感觉精神作用很重要,注意调节心态,转移注意力,不要总想哪不舒服,有一些不适也不必太在意。至于严重的高原反应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没发生也没看到过,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和我们差不多。
因为是原路返回,我们的心情就不像来时那样兴奋,沿途的景色也不再夺人眼球。于是安心打牌。实际上,我对打牌没什么兴趣,但坐车无聊,索性下决心把现在流行的“掼蛋”学会它,这应该是西藏之行的又一个收获,尽管还不熟练,但“三缺一”时总可以凑凑数了。
今天白天和夜里全是在青藏高原上行车,也只是在那曲停一下,明天上午十点多到达青藏铁路的起点站——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