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
07 那些年的“台干”们(1)
前两章都在讲我的第一个项目以及当年的苦逼工作,这节讲个轻松的话题,台企的特产----那些年的“台干”们。
我进公司那会儿是09年,当时这家公司已经在大陆成立六年多了,我那个时候,“台干”就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了,大家一般都这么叫台湾每年过来出差的同事。其实我当时也好奇过,为什么叫“台干”?干是干部的意思么?但是他们的级别也和我们差不多,只是他们在台湾领的基本工资比我们高而已。
说到基本工资,台湾的同事基本工资比我们高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地方的基本工资都是参照当地的基本工资水平定的,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工资都比我们高出很多,(因为人家已经经历了经济增长的繁荣期),但是公司每年的涨薪幅度也是根据地方定的,像我现在的公司,一般中国大陆根据员工的表现(如果没有升职的话),每年的调薪幅度范围在6-10%左右,同样的,比方说像新加坡,每年的涨薪幅度就在2-4%左右,这个也是根据当地整体市场表现决定的。很多人鄙视GDP,把GDP称为鸡的屁,但就是这个GDP,政府每年还是相当重视,从上到下每年都说要保增长,保就业,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年中国经济放缓,小到像我们这样企业里的小员工都能明显感觉到,比方说去年,我们公司在大中华区的市场表现不好,那么相应地,年底的涨薪幅度就有所收窄,比方说我,去年就是我入职四年多来加薪幅度最少的一次。难道是我去年不努力工作吗?没办法,大环境如此,这个是你没办法控制的事情。这两年国家一直致力于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而向内需型经济推动,也是希望延长整个经济增长周期。
说回台湾,像台湾这么多年一直在抗议政府,二十多年没有涨薪,也是因为当地市场的GDP增长率没有什么大幅度的增长,那么相应地企业没有大幅增长的利润,也不可能给员工加很多工资,不裁员就不错了,所以,这个也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个人能做什么呢?我这两天看台湾的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公然宣称要教大家走出去,说二十多年前的台商们可以拿着一个破皮箱走出去,今天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可以?走出去固然是一条道路,我也看到现在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年轻人越来越多,我每天在公司食堂吃饭的时候旁边都能听到台湾人,(在台企工作过两年多,台式国语一听就听得出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出去,我也有很多当年结识的台湾朋友跟我说,现在很多的工作机会都需要长期BASE在大陆,但自己的家庭在台湾,受不了长期的两地分居而不得不放弃这些工作机会,深感惋惜。
前段时间,杨丞琳不是演了个电视剧叫人生的AB面么,选择去上海,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及发展前景,但感情上两地分居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和台湾的男朋友分手。留在台湾,走入梦想中的婚姻,有老公的疼爱,有可爱的女儿,但也意味着要面临沉重的经济及生活压力。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割舍,都是一种妥协。
所幸,大陆这两年经济增长还能稳健维持在6.5%左右,我们还不像其他地方有这种紧迫感需要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但我又突然想到前两天大火的中年危机问题,等到我们40岁的时候怎么样?40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堆的房贷,车贷,但如果届时每年的工资涨幅幅度在2-4%之间,或者遇到裁员,我们是否能够安然度过?我们是否还会像今天一样对工作依然保有热情?我一直都是这种杞人忧天的STYLE,因为我一直坚信一句话,十年后的自己是由你今天的选择决定的。
今天和老板1:1,突然谈到了PASSION的问题,就想到了这个话题,和大家聊聊。
未完待续
毕业于金融系,混迹于IT圈,偶尔写理财,偶尔写职场,我是Elyse,很高兴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