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没打开晨读,光看到题目,我就想完了,今天又是没话说,因为时下大行其道的买买买实在与我无缘。我们家购物工作不由我负责,就是自己要买什么,也基本是买必需品。
不过,打开来看,还好。讲得是“买”这种行为的心理及行为纠偏。买得少,不等于完全不买,『损失厌恶心理』、『聚光灯效应』和『替代性报酬』这三点还是值得自己对照反思。
①『损失厌恶心理』
无论买什么我都只买自己预先想好一定要买的,被商家促销非理性购物的情况非常少见。我的观点一向是享有不占有,用不上的东西,贱如粪土也不碰。是不是有点奇葩?让商家无计可施。
②『聚光灯效应』
人最关心的其实都是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哪里不妥,总以为别人注视着你,那真是太高估了自己。真相就是,你才真正在意你自己认为的那些不完美,别人绝大多数是视而不见。所以,不必太在意。
③『替代性报酬』
“替代性”,这也是经济学里的一个名词,说白了就是各比较事物之间权衡合算、利弊的结果,聪明人着眼于长远的替代效应,愚钝的只看眼前的替代结果。就看你是不是真的聪明?
见笑了,我是买买买的绝缘品。所以,论及买的话题,我确实有点愚钝词穷。
参考书目:《买买买时代的行为经济学》[日]木瓜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