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之前,我并不知道“少不入川,老不离蜀”的说法。当时的行程,都是朋友规划好的,自己当时可是纯粹的“跟团”啊,想起来,真的有点不好意思。
前几天,我在整理照片,从11年到今年,从桂林,杭州,三亚,成都,云南,张家界,到福建霞浦等地出游的照片,看到14年的成都行照片的时候,突然甚是怀念,因为嘴馋了,因为脚痒了,因为心动了,因为,又想出去了。
成都,吃,无疑是一大亮点。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市区的武侯祠和隔壁的锦里小吃街。我们逛完武侯祠,去锦里刚刚好,因为可以边吃边逛,到入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担担面,因为这是到四川以后吃的第一口。当时想着后面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担担面,我要的小份的,吃第一口的时候,觉得味道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麻和辣,而且觉得有点太油了。但是吃了两三口,嘴巴开始麻了,越吃,在底下就越来越多的花椒,越吃越麻,虽是大冬天,但是也吃出一额汗来。很满足的吃完一小碗,看着碗里剩下的花椒和油,那种感觉真的是很爽很满足很享受的,真想吃完一碗又一碗。这是我对四川的第一印象,口味重。
每看一张照片,脑海里都会回忆一次当时的情景,有太多新的、有趣的经历了,比如,第一次看见下雪之后地面上依旧厚厚的冰雪,第一次爬那么高的山,第一次看日出。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是坐旅游巴上的山,到达接引殿。从接引殿往金顶,要经七里坡,过太子坪,上金顶,可以走山路,也可以坐缆车。尽管听说七里坡路段的阶梯都因为结冰很难走,但是我们还是决定自己走上去。
七里坡可是上金顶的精华路段,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冷杉,我们去的前两天刚下了雪,那景象煞是迷人。七里坡之所以会成为精华路段,应该是让人们认为已经很接近金顶了心态有少许放松却又让你耗费超乎你想象的体力才能到达,并且上下行人互相逗乐调侃、互相帮助的景象,是世界大和的缩影。因为结冰融雪的缘故,阶梯很滑,很多时候都是抱着栏杆往上爬。凑巧有人下山的时候,自己要跨越别人,或者自己死死抱住栏杆,让别人从自己身后跨过去,否则无法前行。每前行半个小时,就得休息一次,因为穿的多本就行走不太方便,还需要抱着栏杆前行,真的很耗费体力,每一步都要踩的很扎实,很用力,才能让自己不滑倒。后来,朋友在我身后突然摔倒往下滑的时候,我脑子都懵了。叫不出来,就看着他往下滑,他好不容易站起来以后,往上走,还没到我这,又摔了,甚是惊险。因为路边不是阶梯护栏,就是密布的冷杉和山石,撞到就惨了。可是事后他跟我说,他一摔就知道是神马情况了,是故意不抓住栏杆,玩玩儿滑雪的。呵,这滑雪场还真挺天然的。
为了看日出,我们住在离峨眉金顶大约有半小时路程的太子坪,高度应该是在2858米左右。我选的是单人间,在二层阁楼,好矮,在里面完全不能直立,所有活动都需要弯着腰。在山上没有足够的水让大家洗澡,只能泡泡脚,洗洗脸。
凌晨五点的时候,已经有住的比我们海拔低的人上山了,还大声吆喝着大家快起床上金顶看日出咯,再晚就来不及了。我们上到大雄宝殿,大概在六点五十左右,看到月亮还在,而另一边,已经开始出现云霞,快要日出了,飞奔地跑上去金顶,气喘吁吁地在找所谓的正东方,焦灼的等着,真的很是期待,期待第一次看的日出,是什么样子的。而此时,金顶上的风不是一般的大,冷风吹得眼泪直流,甚至好几次我都觉得风要把我和手机给吹下山崖。是的,从它若隐若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到出来半个身影,再到它完全出现在云层之上,渐渐从刺眼的金黄变成橙黄,日出就那么短短几分钟。就这五分钟,闪过最多的念头就是,值得,最重要的是值得。风再大,楼梯再多,再冷都无所谓了。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为了远远不及付出的多,不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回报,一直在努力付出与寻找。直到内心,自若安然。
我们还去了都江堰,杜甫草堂,熊猫培育基地和宽窄巷。值得一提的是,在宽窄巷子的两天时间里,为何少不入川,我大概懂了。因为那是成都这一座城的人对生活态度的缩影,是旧情怀和新时代的融合,是奋斗与闲适的结合,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释然,接纳和包容,以及享受。于是,我用了一整个下午,坐在宽窄巷的客栈水塘旁,听着喜欢的歌,写着给你们的明信片,写着是对你们的思念,写着我对自己的新的期许,享受着行程最后的一个悠然午后。
此行,我收获的新鲜的体验和遭遇,我都很想分享给我亲爱的你们,但是很抱歉,有太多太多不能完全用文字或言语来表达的,甚至可以说,我能表达的,是少之又少。你们看到的可能只是我晒出的照片和外在的变化(晒黑了~呜呜~~~~(>_<)~~~~冬天的紫外线也是很强的),而我更注重更在意的,是我在这十天里,每一行程途中遇见的、听见的所给我内心的触动,以及每一天我内心情绪思想的变化与成长。
自此之后,我每次出行之后,都会多遍回看行程拍下的照片,就像我重游了一次,回想一些当时深刻的记忆点,回想当时照片中的真实情景。然后不断不断地咀嚼,给自己生活添一些正能量,一些暖暖的回忆,然后在现实奋斗的有点疲累的道路上重新昂起头,重新出发。
行走的日记,一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