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几篇的内容,反方在救猫上的核心论点,基本上围绕艺术源于生命、艺术等同于生命、没有生命何谈艺术等观点来阐述救猫,也就是救生命的重要性。
正方救画的论点相比反方,思路上清奇了很多,艺术背后的生命之重、更遥远的哭声、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感觉好像跟救画没什么关系,但其实环环相扣,逻辑严谨。
这篇是关于这个话题的终篇,我们再来看看薛兆丰、蔡康永老师又搬出了什么新奇的角度。
反方(救猫)
薛兆丰
薛老师的角度肯定还是延续经济学的角度展开,上来就搬出的亚当斯密对人性的三个看法:
第一:人是自私的;
第二:人是有同情心的;
第三:同情心随着人的距离的拉远变得更弱。
这里的同情心,薛老师解释为人的共情能力,即人虽然是自私的,但人是有共情能力的,主要的意思是说,人不会为陌生人去牺牲自己,但会为至爱亲人牺牲自己,这种共情能力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决定,即心理距离越远,共情能力越弱,比如陌生人。
说这个主要是想表达人会怎样处理这种远近关系,简单说,当一个陌生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的人会思考对方是否要付费?要付多少钱?但如果是一个很好的邻居,他需要帮助时,我们可能就不会思考那么多。
由此延伸到社会制度的设计,也是这样,当把人放到一个陌生环境,所有人都彼此不认识,那么他们协同工作的方式就要靠理性的算计。但如果是家庭,就很难适用于理性算计,更多的是恻隐、同情等。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句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
将这个再延伸到一个具体场景中,薛老师举了泰坦尼卡号的例子,说如果甲板上有两个人,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有钱的富翁,在那一刻,你会救谁?
很明显是孩子,因为与我们的心理距离更近。有人说这两个人都是陌生人啊?这里区别在于,危机时刻,我们根本来不及做理性的算计,只能靠共情能力来做出行动,孩子和富翁在心理上,孩子离我们会更近,所以会救孩子。
由此延伸到救猫还是救画?画和猫都是陌生的,但危机时刻,根本没有时间理性算计,只能凭着共情、恻隐之心去行动。而猫是我们都认识的,所以,这一刻会救猫,不是猫比画重要,是因为这是人性的本质。
救猫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创造人文价值。设想,因为救画死了猫,后人对画是什么感觉?而因为救猫而毁了画,人们再看到这幅画的复制品时,又是什么感觉?
很明显,后者透露着这满满的人文关怀。
最后,薛老师将,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就是靠着这种心理上的远近关系来维系的,所以行动上也要遵循这种远近关系,危机时刻,不能用理性算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有恻隐之心、共同之心,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的更好。
正方(救画)
蔡康永
蔡康永老师的观点,需要分几块来说一下:
第一个:特定立场的爱
又叫宠物的爱,这个论点的意思是说,我们会觉得自己给宠物穿上衣服宠物会开心,实际上并不是,那只是我们认为的开心。
第二个: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看似很傲慢,实际很局限。比如,人是无法感知到宠物的标准的,所以,我们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样能够衡量一切。
所以,人不能把自己当作一切的救世主,我们需要对生命充满悲悯,应该去拯救生命,但这只是我们的认为,他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个:艺术的力量
艺术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它的金钱价值,而是它的影响力,猫也同样。艺术能影响更多的人,而猫可能只能影响他的主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他能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
第四个:艺术对人的作用
人类是渴望永恒的,而艺术恰好能承载人对永恒的寄托。猫是必朽的,而画可能不朽。
当我们走进艺术馆,面对的其实不是猫和画,而是人类对不朽的渴望,如果选择猫,人类呼唤了几千年的不朽就没了。
第五个:我们渴望成为什么样子?
如果能让这些不朽的艺术保留下来,那这些曾经的人类巅峰会继续激励后人不断努力,让人类变的更好。
即便人类有一天没办法再变得更好,甚至灭绝了,我们希望后来者,可能是外星人,还能看到我们的艺术品,感受到我们曾经拥有的高度。
所以,从期待上来讲,救画比救猫更重要。
总结
总的来讲,薛老师是从经济学关于人性的解读上来推出,在危机时刻,什么样的选择更符合人性?且这种符合人性的选择是这个社会制度的底层,人们按这样的逻辑行事,不会让社会变差,只会变的更好。
蔡康永老师,则是从期待角度,首先讲,人类现有的标准其实是局限的,并不普世,艺术于生命哪个更重要其实并无标准。
所以,如果从期待角度来看,我们要给后人呈现怎样的自己呢?是堕落的还是有高度的,显然有高度的呈现,是可以激励和影响后来者的,这个会比救猫,最后呈现一堆尸骨更有价值。
正反方都说完了,到底救猫还是救画呢?不好意思,我是没有答案的,所以,只能你自己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