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话题刷屏大概在一个月前。那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出现了很多次,我都不太愿意点开。有时候太热的话题就不太爱掺和,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内文,里面提到的案例让我心有戚戚。
情节不复杂。两个知识精英,养了两个儿子,考上了清华和人大,毕业留了京。两个孩子挣扎着买了房,却没有空间给老人住了。从前夫妻俩身体好的时候,他们并不依赖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退休工资。但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一切好像发生变化了。他们其实照顾不好自己的,对亲情和感情的渴求也比以前大很多。
但他们已经不能去孩子那里了。老人理解孩子的自私,因为近千万买的房子,也并不大。原文用的说法让我看着难受——再多住进去一个老人,媳妇说生活就要掉到小康线之下了。
两个老人选择了住进养老院。这是不得已的选择,请保姆这个选项已经被排除了。身体不行的老人在强壮的保姆面前是绝对的弱势,有人照看的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了。他们搬离家中,养老院成了人生的最后一站。
这篇文章据说在好几个公众号带了十万加的流量。也许火爆的原因在于触及了大家心中共同的弦。这个话题其实在我和朋友们的讨论中多次出现。一群年近三十的老少女们在考虑未来的归宿时总会聊到。
其实涉及到几个问题。
一是养儿防老。在今天的城镇化背景下,养儿防老其实已经破产了。年轻人挤破头去大城市,但高企的房价让绝大多数人需要老人的帮衬才能买房。小小蜗居,小家庭都难以为继,日子过得紧巴巴,老人来到城市养老基本成了难以实现的梦。这还是优秀的成器的儿女。如同文中清华人大的两个儿子一样,他们也都曾经是父母的骄傲。但临到养老了,依然是难以指望。更成器的儿女出国了,那就更难了,父母一年能见到一次就不错了。不成器的儿女呢,啃老坑老的情况还少见么?
靠不了儿女之后,人老了之后该如何自处呢?我总是想起我的奶奶。在她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她不愿意跟我妈住,坚决要求跟我姑姑住在一起。她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但儿媳妇毕竟是儿媳妇,她也不愿意在小辈面前示弱,也不愿意讨人嫌。但女儿就不一样了,她使唤姑姑使唤得很安心。最后几个月里,她还有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状,已经分不出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区别了。个性也变得容易有起伏,有时候还会骂人,像个小孩子了。人说老小老小,人老了真像个小孩一样,需要照顾的。所以有时候我想到她为了落叶归根一个人回到老家去住的日子,心里总是很酸涩。那栋新房子建好了,很干净很方便,但也没有什么用,她也没有人陪,还好最后姑姑不再在外务工了。想到这里我只能谴责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小时后他们照顾我,他们老了我照顾不了他们。
我仔细思考过父母的养老问题。家里多了两个孙子,母亲身体不太好,之后我发现她在吃抗抑郁的药。长期带小孩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压力真的超乎想象。现在看来,他们六十多的时候我接近四十,那时算得上年富力强吧。我邀请过他们来跟我住,也努力希望自己再强大一点,能更好照顾他们。我自己呢,目前看来单身生涯的结束似乎还遥遥无期,哪怕以后结婚了,我也计划老来去住养老院。
如果多想想以后,人现在的紧迫感会更强一点,至少锻炼身体的意愿会更强烈一点。人生真快,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现在赚钱难道是为了以后有钱住养老院么?也不是。那人到底想要什么呢?也许想清楚了这个,所有的旁枝末节就都被删去了,人生可能也就找到了归属。
几个老少女互相约着,念头是差不多的。等我们老了,一起住养老院。照目前这个节奏,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