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笃
阅读,是一种高尚的奢侈。
最近从当当网购得几本好书,读来甚是舒服。俄罗斯伟大诗人丘特切夫《丘特切夫诗选》中浓郁的浪漫气息,沁人心脾;南非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K.库切《异乡人的国度》中的观点独到、论据鲜明;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别样的色彩》中的细腻自然、情真意切;俄罗斯经典流亡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小于一》更是洋洋洒洒、厚重深刻;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低地》的真情流露、笔法老道;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浪漫派的艺术》更是精美绝伦、引人入胜。还有许多本,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每每翻阅这一类的经典书籍时,自己都有一种敬畏之心,这大概就是我想说的“阅读之心”吧!
阅读,是一种朝圣。
当然,在闲暇的时候,或者是书本不在手上的时候,我也会极不情愿的打开手机,看一看APP里的文章。我不能否认在这里也能找到好的文章,但是这么长时间以来,除了某些经典微信公众号给我奉献了某些雄文之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都会当做快餐文化,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或者浏览标题的方式,一带而过。因为,我把阅读看的很重,我不想某些垃圾文字或者欺骗感情的故事平白污了我的眼睛。
我们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未老先衰”可以称得上这个时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了。近日看到一篇“标题党”的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我很不情愿的打开了,内容还是老生常谈,无非在讨论变更之快,90后也开始老了,然后再开始发一些老骚或者自己的感慨,于是一篇文章就这样大功告成了。既没有逻辑,也不符合常理,却硬要加点感慨在里面,然后自命不凡,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我很疑惑,“老了”这样一个值得敬畏的词语,怎么到了今天,随处可以用,而且多集中在年轻人的身上。词语的滥用,不是学问的不足,而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浮躁带来附属品。
我有一个90后的朋友,他没事就会约我出来走走,俩人没啥事情坐在一而安静的地方喝酒。可是,每次他来寻我的理由都特别有意思,“敬笃,我感到孤独!!!”当我强调这句话的时候,我必须要用三个感叹号,才能表达出我的慨叹和无奈。我不否认,每个人都一个孤独的内心,可是“孤独”一词同样也是值得敬畏的,却被无数人挂在了嘴边,甚至烂在嘴上。我们常常说,我们在强调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缺失了什么。但是,年纪轻轻,“孤独”从何而来呢?也许是当前的生活并未使他得到满足;也许是感情上受到某种挫折;也许是心理上遇到了坎。这些我们都不置可否,猜测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偶尔忧郁可以、孤独可以、困惑可以、焦虑可以,这些都不足为惧,然则天天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难道不是一种“病”吗?我不得不发此疑问了。一旦“病态”的出现,绝对不是某个特例,更多的是在折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现状。
我最近写了一首诗《孤独的命题》,就在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孤独”之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难道“孤独”也能成为一种信仰吗?在这个命题中,我专门探讨了“世界之于我们内心”、“生命之于我们本身”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其实,“孤独”从根本要义上来讲就是形而上学的“精神内质”。当然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孤独”还是要回到我的那个朋友身上,并不是说我们今天生活水平上升了就没有孤独了。而是你的孤独源自哪里?如果结合之前看到的头条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我竟然在此刻变得没有了思路。我不知道他们的孤独来自于哪里?也许,这份孤独我并不能理解。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揣摩任何人的心思,那样太累是一方面,另外这种事情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跟我实在不搭界。我只是就此发出某些质疑罢了。这样的文章无非就是标题党惯用的伎俩,以此来博取读者的眼球。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篇文章的作者胜利了,他获得了此类文章的命名权,而后以此类推的文章也就接踵而至了。
写文与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思考的命题。正如我在文章开篇的时候就说了,“阅读,是一种高尚的奢侈。”可是,今天再看看我们的阅读,还高不高尚?奢侈不奢侈?大众消费时代,无疑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阅读也会随之剧增。然而,面临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却不知如何阅读了。之前阅读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无非就是报纸、期刊杂志、图书,可是在看看我们今天,除了上述手段之外,各种网站、APP、阅读器更是五花八门,而且日益成了阅读的主流工具。迅速消费的出现,让我们渐渐地习惯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走马观花是一个较为形象的代名词。在阅读场域内,良莠不齐的图书、报刊、文章纷纷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难以辨别。特别是当下,心灵鸡汤、玄幻、言情、穿越、修仙等书籍、文章的出现,更是让人目接不暇,甚至不知道该阅读什么?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跟风。此时此刻,舆论或者媒体的导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于是乱七八糟的导语应运而生,加之某些名人、大家鼎力推荐,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跟着专家走,殊不知这些专家根本就没有时间读。就是这样的误区,带领人们走入了阅读世界的巷子,一直走下去,很难回头。长此下去,有无数的读者会莫名其妙的中了阅读之毒,这种阅读几乎是失效的,除了浪费时间,别无其他。
我感觉我的那位朋友就是“中毒”了,他特别喜欢看一些《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青春是被窝的坟墓》、《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一类的书籍,没事还给我分享一下,说他们写的多好多好。我每次都会问他一句,“你真的觉得好吗?”,他似乎每次都很肯定的回答我,“我很好。”可是不消三天,他就会来找我倾诉,那么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关于“孤独”的话题。其实,阅读本来是要为我们补贴精神食粮的,却没成想给他带来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形的。有人会说,鸡汤是有营养的,我们这个空虚的时代需要鸡汤。我不否认,但我有权利质疑。
我从不纠结朋友的“孤独”,因为他的“孤独”就是没人陪。所以,再去谈“孤独”,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女朋友经常会给我分享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权当是一些所谓的“情感作家”写的,好多都是在讨论“幸福”的问题。我有时候特别好奇,作者真的幸福吗?作者真的懂“情感”吗?无非这些文章到处摘抄、拼凑而已。我曾在2013年的时候,做过畅销书的枪手,写过好多励志、成功、情感故事,那时候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就是“复制、粘贴”然后修改,只要句子通顺就可以拿到相应的稿费。记得那时候老板总是说,把故事写的越感人越好。后来,自己真的遭不了这份良心罪,放弃了挣钱的工作。当我知道这些书的内幕时,我就暗暗发誓再也不看这一类的书或者文章。坚决不做“码字的人”,而要做“写字的人”。阅读其实也一样,要做一个有“阅读之心”的读者,而不做一个像“阅读机器”一样的读者。
这是一个码字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分辨好坏?我不否认码字不能出好作品,而作为普通读者而言,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文章,根本来不及思考,便要进入下一个轮回。其实,当下的阅读像极了我们发射的火箭,基本上升空之后,就回不来了,即使收回来的也只是残渣罢了。
历史在不断的前行,那么优秀的作品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淬炼,而不断地涌现。前几天看到一篇微信文章,谈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经典,我仔细端详了一下书目,基本上可以称得上算是真正的精神食粮,阅读这些书才是一种营养的汲取。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经典,这些经典作家们的作品,同样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
有一颗“阅读之心”,其实内心就有了一杆称,这杆秤会带着我们寻找那个能装得下这颗心的麻袋。麻袋里有一面镜子,反射出历史的沉浮、文化的自觉。带着敬畏与朝圣的心,轻轻地翻开书页,闻一闻墨香,细细的品啧每一行文字,在那些或流畅、或艰涩的字里行间,寻找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2017年12月13日,凌晨写于莫名斋